要说这几年啥词儿最抓眼球,“掣肘”绝对算一个。
哪个行当要是被“掣肘”了,那滋味儿,别提多噎得慌了。
这不,东风汽车撂下话茬儿,说“掣肘”技术我全都要!
这话一出,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瞅见了中国汽车工业翻身做主的气象。
可转念一想,这豪言壮语的本钱,它打哪儿来?
东风把“冯月兵们”推到台前,说是“东风人”的踔厉奋发。
这话固然不假,任何建树都离不开人的奋勉。
可单靠精气神就能破局“掣肘”?
怕是想得太简单。
要知道,技术攻关可不是扯着嗓子喊,得一铲子一锹地挖,十年磨一剑那都是家常便饭。
东风提及,他们领衔搞定了3款车规级芯片的初次投片,还亮出了头一颗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
这听着着实是个了不起的斩获,补上了国内的缺环。
但关键是,这颗芯片的能耐到底咋样?
能顶多少需求?
本钱摊下来如何?
这些才是掂量它能否真正蹚过“掣肘”困境的砝码。
要知道,芯片这东西,可不是有了就能用的。
它像个生态圈,需要软件、硬件、应用场景的彼此扶持。
就算东风捣鼓出了芯片,要是其他关节掉链子,或者市场不买账,那也只能说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
有人或许会说,东风是“嫡系部队”,有给养、有政策撑腰,准能成。
这话不假,但“嫡系部队”也有“嫡系部队”的难处。
一方面,它得肩负更多的社会担当,不能光盯着利润;另一方面,它的拍板流程可能更繁琐,效率赶不上民企。
再者说了,汽车芯片这块肥肉,早就被国外大鳄分割得七七八八了。
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哪个不是老油条?
他们技术底蕴深厚,市场门道精通,还有全套的产业链傍身。
东风想从他们碗里抢饭吃,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掣肘”这事儿,不仅仅是技术瓶颈,还牵涉到国际关系、贸易保护主义等等犄角旮旯。
就算东风真把所有命门都拿捏在手里,要是人家卡着不卖你设备、不放开市场,你还是得矮人一头。
所以,东风的豪言壮语,既让人心潮澎湃,也让人隐隐捏把汗。
我们当然盼着中国汽车工业能挣脱“掣肘”的枷锁,但也得头脑清醒地认识到,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更要紧的是,不能把所有宝都押在一家企业身上。
要鼓励更多的玩家参与到技术革新中来,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抬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段位。
说白了,“掣肘”这事儿,其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切面。
它警醒我们,不能再走“拿来主义”的老路,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掌握独门绝技。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闭关锁国,搞“单打独斗”。
反倒是要更加海纳百川,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忆起儿时,家里长辈总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话听着带劲,但搁到今天,恐怕要改改调了。
应该是“人有多笃行,路有多宽敞”。
东风的“掣肘”技术全都要,这目标很燃,但更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
这样,才能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真正攥在自己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