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元买一辆车,你觉得贵吗?这不是个玩笑,而是某些搭载高端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真实标价。在汽车行业,这场关于“极致性能”与“高性价比”的博弈,正在愈演愈烈。在这场风口较量中,零跑汽车的话题火了。它的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引发无数讨论与猜测。这背后,是企业在智能汽车时代“不随主流”而坚持“自主研发”的大胆选择。为什么零跑敢拒绝华为这样的尖端智能驾驶系统,却能从容地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这场分歧到底透露了怎样的商业逻辑和技术密码?随着我们的一层层剖析,你会懂得更多。到底是坚守自我还是明智妥协,答案并不单一。
选择合作华为智慧驾驶系统的车企多如繁星,蔚来、小鹏、问界等品牌已早早将“华为智驾”的大旗插上。零跑的选择却与大多数对手大相径庭,它明确表示不搭载华为智驾系统,坚守自研路线。看起来,这似乎是与市场趋势唱反调的行为。
但仔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华为智驾系统有强大的背书:顶尖的技术团队、全球品牌影响力,以及一揽子成熟的高端解决方案。加入华为阵营,相当于搭上了一个跑得飞快的技术快车。而零跑选择自研,就像放着捷径不走,非要自己用双手铺路。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看似倔强,实则耐人寻味。
零跑的自研技术到底有多强?它有能与华为比肩的底气吗?如果没有,是否只是为了“坚持个性”而牺牲市场?这些问题,如悬在空气中的问号,等待我们进一步解答。
零跑汽车为何坚持全域自研?要弄清这个问题,先看它的核心技术架构——被称为“四叶草”的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名字听起来颇有浪漫色彩,但实际上,它是零跑的技术灵魂。这种架构,将车辆的座舱、智驾、动力和车身深度融合。换句话说,零跑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像右手握住左手那样紧密连接。
有了“四叶草”,零跑能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自主掌控研发节奏。与之相反,采用华为智驾系统的车企不可避免地需要按照华为的迭代节奏调整技术方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车企搭载某款智能驾驶芯片后发现,几个月后芯片更新了,不再兼容,而旧芯片更新又受限于供应商的决定;这时升级方案耗时耗力甚至需要大笔资金。这种受制于人的风险,零跑在一开始就决定规避。
为什么零跑愿意走这条“慢路”?答案或许因为它更重视性价比。华为所提供的系统足够高端,但“高质量”和“高价格”是绑在一起的。零跑就算搭载华为智驾,势必会让单车价格上涨。而一辆单车从15万元涨到20万或以上,不仅打破了零跑此前向市场承诺的“高性价比”定位,更可能吓跑大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辆12万至15万级别的车却搭载超高端激光雷达,不香吗?用平民价享受高端配置,这才是接地气的市场策略。
零跑的自研路线是否真能如计划顺利?看似平静的局势,实则暗藏多重矛盾。华为是公认的巨头,它的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耕耘,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零跑选择完全自己来,这种技术上的挑战和时间上的投入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死循环。毕竟技术开发是个烧钱的过程,而零跑属于新兴车企,在资金上本身没法和华为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提并论。一旦出现研发错误,零跑的压力会成倍加大。
无论再怎么优化成本,自研绝不意味着低成本;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技术接受度,也可能成为零跑自研路线的“软肋”。在消费者心里,零跑的技术系统尚未像华为这样的头部巨头一样根深蒂固。一些消费者甚至可能担心零跑的智能驾驶会不会有“不稳定”?反对的声音,隐隐开始蔓延。
外界的质疑和竞争对手的夹击,让零跑的选择在市场中变得格外孤立。是否会有人最终对零跑自研体系“高配置低价”的策略不买账?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酵,零跑能否承受长期孤军奋战的压力?
但就在质疑声逐步扩大的时候,零跑用技术实力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它推出了一款12万级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瞬间让市场为之一震。在同价位里,别说标配激光雷达,其他车连智能驾驶都难以全覆盖。而零跑的这款车不仅标配激光雷达,还配备了凌芯芯片,算力高达280TOPS。要知道,这样的配置在市场上普遍只见于售价40万以上的车型。而零跑却把其带到了中低端价格区间。技术实力和性价比的结合,让市场不再只是“质疑”。
更令人惊讶的是,零跑在自研上还有一个大招:极高的通用化率。同一平台的车型零部件通用化率高达88%。这意味着什么?通俗来说,就是它的多款车型能共用相同的零部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通过快速迭代新车型,缩短研发周期,这种模式直接压低了核心部件的成本。
曾有人测算,零跑自研智驾系统的BOM成本比外采方案低了15%-20%。而对于一个毛利率只有15%的新势力车企来说,这简直就是“活下去的喘息机会”。
这条自研之路未必平坦。零跑虽然在技术上打出了亮点,但市场竞争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弱。从产业链上自研意味着零跑要承担更多风险。如果产品出现问题,维修和维护成本由企业承担,这对利润率偏低的零跑来说,是另一层难题。
零跑面临的困境还不仅如此。华为与其他车企联手的市场份额在扩大,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驾驶系统的标杆逐渐倾向于华为。而零跑的自研体系虽然部分亮点超越,想要与整合巨头抗衡,还需不断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随着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自研是否能继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还能保持性价比优势,这些长期隐患不能仅靠一两次亮眼表现解决。
竞争对手也对零跑的成本策略提出质疑:低成本是否意味着牺牲软硬件质量?有些观点认为,过于强调性价比可能导致质量不佳,让零跑被市场边缘化。
人们常说,走捷径固然看起来轻松,但走偏远小路也许有意想不到的风景。零跑汽车没有选择华为智驾这条已有的大通道,而是坚持自己修路。这样的选择勇敢,但如何确保它的路修得比别人都好走,又稳又长,是零跑的责任所在。
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零跑,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市场最终买不买账,不是企业单方说了算,而是消费者选择决定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份坚持值得给点赞;但也有人感慨,那些选择合作华为的车企,是不是能走得更远?路径之争不是一场简单的“对错游戏”,而是更大的博弈合作与独立格局的交叉点。谁能笑到仍是未知。
零跑汽车坚持自主研发,究竟是“不服从巨头”还是“独立冒险”?拒绝合作华为是正确坚持,还是错误骄傲?从华为智驾与零跑自研技术你支持哪条路?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