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藏着915马力和27000转电机,但老司机更在意另一个数字:15分钟510公里背后的冬季续航真相
上个月在纽北跑出7分04秒的那台小米原型车,现在能订了。停车场遇到过几次,车主聊天时提得最多的不是马力数字,而是“冬天开空调敢不敢上高速”——这或许才是电动性能车绕不开的话题。
电机转速这事得说道说道。小米那台V8s后电机标着27000rpm,比保时捷Taycan快6000转,听起来挺唬人。但转速高低其实要配合扭矩曲线看,日常开车更关心的是中后段加速够不够线性。倒是碳纤维包转子这个做法有点意思,散热确实能扛住连续弹射——虽然真让你在街上连弹十次,可能先被交警拦下来。
车机这块小米算是把手机那套逻辑搬过来了。上车自动解锁、应用接力这些功能,用过小米手机的人大概三分钟就能摸透。不过16.1英寸屏幕操作逻辑跟8295芯片那帮对手比,流畅度似乎还有点优势,起码不会在导航切音乐时卡顿。至于回家路上用语音开空调,实用性见仁见智,但生态闭环这条路,小米走得算是顺。
800V快充现在不算稀罕,关键看冬天表现。官方说-7℃环境续航达成率72%,这个数字比行业平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秘密可能藏在那套热泵空调里——二氧化碳冷媒配合电驱余热回收,理论上确实比PTC加热省电。不过实际路况千差万别,东北零下二十度能不能守住这个数据,还得等第一批车主反馈。
智驾功能开了200多个城市,无图NOA听着挺美,但老城区窄路会车这种场景,传感器再多也得靠算法。毫米波雷达和视觉融合判断车距,这套逻辑在施工路段或许管用,遇到突然变道的电动车就不好说了。接管率0.3次/百公里属于行业中上水平,日常通勤够用,但别指望它能应付所有意外。
车身刚度53000牛米每度,数字上确实超过不少跑车。一体化压铸降低了焊点数量,理论上碰撞时能量传递更均匀。不过铝材占比85%也意味着后期维修成本可能偏高——剐蹭个保险杠,可能得换整块铸件。这是轻量化设计的代价,买之前得想清楚。
CDC悬架响应1000Hz听着挺快,实际体验取决于路况标定。舒适模式过滤高频振动没问题,但切换到赛道模式后,底盘硬度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主动尾翼那套空气动力学系统,日常开基本用不上,真上赛道的人又会嫌215公斤下压力不够极致。这种中间状态,大概就是性能车兼顾家用的妥协。
制动系统倒是做了冗余设计,双回路电子液压这套逻辑在主系统失效时还能保留八成制动力。不过话说回来,真遇到刹车故障的概率本身就低,这项配置更像是心理安慰。倒是米其林定制胎加导电橡胶这个细节值得注意,高速静电积聚确实容易被忽视。
APP开放底层数据接口算是给极客留了口子,但普通用户大概率只会看看能耗分析。驾驶行为评分这类功能,新鲜劲过了可能就不怎么打开了。OTA承诺首年六次更新,具体改进什么还得看小米团队响应速度——毕竟软件迭代快慢,往往比功能列表更影响体验。
碳足迹标签这事,在意的人会很在意,不在意的人看都不看。28.3吨CO2e比行业平均低19%,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得自己琢磨。海洋回收塑料、植物鞣制皮革这些环保材料,摸起来质感如何才是关键——毕竟内饰是每天都要接触的部分。
说到底,这台车把该堆的配置都堆了,数据也确实能打。但电动性能车这条路,技术参数只是一方面,充电网络覆盖、冬季实际续航、长期可靠性这些问题,可能还得时间来回答。至于值不值这个价,大概得看你更在乎账面数字,还是日常用车的那些琐碎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