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工厂可以亲眼见证一座城市的起落兴衰?四川德阳,地处成都边上70公里,不大不小,却缔造过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几十年前,这里灰头土脸,却活蹦乱跳,是全国顶流的“重装之都”。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块工业铁三角里,曾藏着一个身份特殊、名字低调、故事炸裂的工厂:九五厂。从制造红砖红瓦到生产汽车,甚至成了吉利汽车起飞的跳板,这个厂的每一次变身,都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曾经声音喧哗,如今静悄无声。为什么荣光会湮没?一间小厂子到底掀出了多少大风浪?背后的故事,恐怕比你想象的还要拧巴。
一说德阳,四川人铁定想起“三大厂”:那是“吃铁饭碗”的象征。但别以为德阳只有那些高大上的国字号巨头——你知道“监狱厂”吗?二十年前,“监狱管理局”还叫“劳改局”,下辖着一票光怪陆离的企业,说是“企业”,其实背地里大多夹杂些不太光鲜的往事。就在黄许镇,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劳改砖瓦厂,往外大把地生产着红砖红瓦,默不作声地支撑了德阳工业的基石。1975年,为了解决原材料困境,这家厂一拍脑袋,干脆跨行当汽车厂,摇身一变成了“九五厂”。你以为名字像个谍战片,其实,背后都是现实的残酷倒逼——生活不易,工厂也要转型求生。可九五厂到底凭什么能造车?“都江”汽车问世时,四川人第一次看到了本地产的5吨载重车,仿佛头一次尝到了真正的工业甜头。他们在铁皮厂房门口,兴奋得像过年。可这么风光的开端,真的能一路顺风吗?九五厂的现实,注定比表面复杂得多。
九五厂甫一转型,立刻迎来技术、资金、管理的三座大山。刚弄来几台重庆发动机厂的设备,“都江”系列卡车才慢悠悠地开上铁轨。1979年,这家厂年产出410辆DJ140型5吨载重车,曾让德阳人挺直腰杆。可是,市场的浪潮说变就变——八十年代,国内各地的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江苏、湖北、陕西等地都不甘落后。你方唱罢我登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德阳九五厂也曾咬牙升级,更名为德阳汽车厂,又搞蜀风系列,还做底盘、驾驶室、配件联营……热热闹闹一阵,可全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还卡脖子,九五厂没资源、没研发平台,坐等“天上掉馅饼”肯定不现实。厂里工人天天想着加班多赚点,老板却头疼卖不掉新车。老百姓嘴上夸,心里嘀咕:这货能开多远?能修吗?质量靠得住否?种种疑虑像砖头一样压在德阳汽车厂的身上。
九十年代,中国车市迎来合资浪潮。上海大众、广州本田,这些巨头带着国外先进技术杀进来,造出来的小轿车又漂亮又省油。一边是高科技的合资车卷土重来,一边是德阳九五厂等地方企业技术老旧、市场青黄不接。这场“鲶鱼效应”让整个国产车阵营感受到“来自未来”的鞭打。德阳汽车厂连连裁员,老工人们满脸愁容;一些年轻人宁可倒腾点小买卖,也不愿意留下啃硬骨头。大家都说,汽车厂“风光不再”,昔日的“红墙绿瓦”工厂区如今成了“空城旧梦”。反方声音不绝——当初非要跨界造车,如今鸡飞蛋打,厂子混成这样谁负责?有人觉得德阳汽车厂本来可以守住砖瓦主业,不该盲目“转身”。更多人觉得,九五厂没赶上国家政策春风,更没抓住技术改造的“黄金时代”,怪谁呢?1997年,德阳汽车厂终于跨不过市场的门槛,停产了。大家都觉得这是终章了,却没想到命运还留了新篇。
命运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打个转弯。你看,汽车厂停产那年,浙江来的李书福带着一帮子工程师、满腔热血杀到德阳。他不是来“参观遗址”的,他是来捡漏的。吉利搞汽车梦又缺造车资质,一翻目录一看,九五厂资质还在,本地人看成包袱的旧厂房,在他眼中是通往未来的香饽饽。两千四百万,吉利拿下了70%股权,顺利获得了造车通行证。1998年,吉利轿车“豪情”在浙江临海下线——它虽然不是最先进的车,但却意味着民营资本的汽车梦从此启航。1999年,吉利干脆连剩下的股份也买下,蜀风车消失了,吉利腾飞了。很多本地人没想到:他们心目中的“厂”就这样取代掉。而吉利却成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主汽车品牌之一。曾经的红墙工厂、红砖宿舍,渐渐变成了广场、记忆中的地名。你细品,这转折多像现实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属于一代人的辉煌,轻飘飘就归于尘土。
表面上看,德阳九五厂故事结束,吉利高歌猛进,大家各安天命。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背后藏着更大的危机。九五厂倒闭一地鸡毛,几百工人突然下岗,生活被迫转型,有的去开小卖部,有的卖卤菜,有的甚至转行做包工头,远赴外地打工。一代人的青春、家庭记忆、产业积累说没就没。更让人意外的是,吉利拿到牌照后并未继续在德阳投资,也没有复兴本地制造链,反而把核心技术和产业拉到浙江发展。德阳工业版图里,从此再无“九五厂”踪影,只剩一地红砖瓦的回忆和长辈们谈天时的唏嘘。此外,几次城市规划,原厂区变成了广场、商业区、公共停车场,一切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曾经的闹市,刹那间空如无人之境。老工人们谈起失业,眼里满是无奈。至于当年的“红墙绿瓦”?如今只能在故事和老照片里找寻。各方怀旧与现实矛盾日益激化,我们会忘记那段历史吗?地方发展与外来资本的关系,到底该怎么拿捏,大家心里渐渐各有答案,谁都说服不了谁。
说起德阳九五厂的故事,乍听之下像一出励志大片,厂子能转型能造车,最后还能帮吉利鲤鱼跃龙门,真让人拍手叫好?仔细琢磨,只能说主角换了个名字,草根逆袭的背后,多的是身不由己。你看,德阳厂子砌过红砖也造过汽车,却始终没能等来属于自己的“工业春天”,倒是外来的吉利借了这点牌照东风,一路杀进全国市场。要说地方国企没本事、不思进取,人家当年也苦苦挣扎努力过。可要论民营资本多聪明,除了善于“捡漏”之外,是不是也太利己了点?德阳工人下岗,一个都没带走,而本地制造业体系被拆得七零八落,似乎所有人都只关心眼前的利益,没有谁真能用心守护一座城市的产业灵魂。这么看,所谓“发展”,难道只剩下了拆旧房、盖新广场、全靠一纸通行证的资本运作?本地人的骄傲、老工人的遗憾、时代变迁的尴尬加在一起,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宏伟”,反而很像你我家里的旧房拆迁——能搬新家,却忘了老街的温度。大家都说要“高质量发展”,可到底哪里才是高质量,又有谁能说得清?
德阳九五厂的变迁,看起来是市场在选择,可是不是谁“能掏钱买个资质”就是产业升级的典范?本地产业链被抽空,老工人下岗,外来资本做大,大家到底是该为民营企业的灵活叫好,还是为工业城市的落寞而惋惜?你觉得,地方老厂“卖身”民企到底是聪明之举,还是无奈棋步?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