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的销量目标完成率:17%。这数字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倒抽了一口凉气。年初喊着32万的目标,现在四个月没跑过6万。对比兄弟品牌领克的25.6%完成率,这个17%显得有点“离谱”。有人说极氪危险了,也有人开始怀疑它是不是高端电动市场要“掉队”。说实话,光看数据确实挺吓人,但我们别急着给它宣判死刑,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理一下账面上的情况。极氪今年前四个月销量是5.5万辆,其中4月交付1.37万辆,同比、环比都在下滑。最惨的是它的旗舰车型极氪001,从去年6月的月销1.4万直接掉到今年4月的3000辆。这种跌幅能不让人紧张吗?另外还有极氪7X,前期对标特斯拉Model Y,结果现在单月破万成了历史。还有极氪MIX,耗费70亿研发资金,前三个月总共才卖了不到400台,听起来像是直接打了水漂。
但纯看销量没法把事儿理清楚。我们得往下拆拆看,销量背后,极氪的营收、毛利、成本、利润到底是什么情况。极氪的车型定价偏高,走的是高端路线,技术底子也确实硬——800V平台、浩瀚架构这些都是它的杀手锏。但问题在于,高端路线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更复杂的生产供应链。这些东西不是“卖得多就一定赚得多”这么简单。
比如极氪MIX,70亿研发投入听着离谱,可研发费用对新势力就没有不离谱的。特斯拉当年烧的研发钱还多得多,它们的账面亏损看起来也很吓人。但技术是硬资产,烧钱烧到有成果,这对一个品牌的长期价值是有意义的——当然,前提是你得熬得住这段“烧钱阶段”。
再看毛利率。极氪目前的毛利率比起特斯拉这样的巨头当然是低的,但在新势力里也不是特例。蔚来、小鹏、理想,它们的毛利率在刚起步的时候都很难看,甚至一度跌到负数。新势力的毛利率低主要是因为研发成本高、规模化效应没完全显现。一旦规模上来了,毛利率就能慢慢爬升。极氪的问题在于,它的规模化速度没有市场预期得那么快,导致现在账面上看着很“拖后腿”。
不过从产业结构上看,这事也不全是极氪自己的问题。整个高端新能源市场都在经历“后疫情效应”和供应链问题的双重压力。芯片供应卡脖子、电池涨价,这些都让交付延迟、生产成本上升成了常态。极氪今年也碰到了这些麻烦,尤其是MIX的芯片问题,直接拖了交付进度。再加上市场需求端也有变化,消费者对高端车的价格敏感度开始提高,这对极氪这种定价偏高的品牌是个挑战。它的消费者群体不是那些买几万块车的用户,而是更挑剔、更注重性价比的人。这种市场变化让极氪不得不调整策略,但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说和同行的对比。老牌车企比如丰田、本田,它们高端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其实也没特别亮眼。从市场份额来看,极氪的表现虽然不算顶尖,但也不至于掉队。新势力这边,蔚来、小鹏也在经历类似的挑战。蔚来最近几个月的销量也没跑得特别快,小鹏更是陷入一轮“低谷期”。领克的销量数据确实好看,但需要注意的是,领克的车型覆盖了中低端市场,这让它总体销量更易跑起来。而极氪的定位决定了它没法靠走量取胜,它只能靠溢价、靠技术、靠品牌故事。
那极氪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呢?目前来看,它更多是在“抓机会”。研发投入高看着危险,但从技术储备的角度,极氪布局得还算扎实。它的800V平台和浩瀚架构不仅是当前的优势,也是未来竞争的底气。烧钱是战略性亏损,不是活不下去的亏损。关键在于,它接下来能不能把技术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如果不能,那它的烧钱就真的危险了。但如果能,那这段账面上“看着惨”的阶段是可以熬过去的。
最后再收个尾。极氪的17%完成率听起来吓人,但拆开看,这事其实没那么简单。它的销量是下滑了,但下滑背后有很多结构性原因——有技术投入的长远布局,有市场和供应链的短期挑战。这些问题不是它一家在经历,而是整个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共性。极氪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能活下去,而是怎么走下一步。未来,它需要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账面上的数字好看起来。至于这是不是它的“危险信号”,还得看它接下来的动作。眼下,数字吓人,但别忘了,它还在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