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一边又断绝中国的货源,这样搞,是不是想把中国 market 全部吞掉了?
还没有等到新能源车完全平复,通用汽车就率先开始行动了。
他向全球的供应商发出了一封挺直白的“清查通知”:接下来两年里,所有带有中国元素的,全部从通用的全球供应链里剔除掉。
现在已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要是还在用中国供应商,就得考虑跟通用说再见了。
与此同时,通用在中国这边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可是挺红火的,销量刚刚刷新了季度纪录,别克品牌也宣布全线转向电动化,甚至连高管都在公开场合坦率地说,“我们从中国车企学到了不少东西”。
嘿,这通用到底在忙些啥呢?似乎他们在中国市场扎得挺深,搞得风生水起的新能源业务,销售额还一再创新高,这不就把季度销量给甩了过去嘛。别克那边也宣布了全线转型电动车,连高层都在公开场合直言:向中国车企学习不少经验。唉,这么看下来,通用确实是在努力转变战略,想要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中占一席之地。
这还不是脱钩?
不少人一听到“去中国化”这几个字,第一反应都是:“难道通用打算退出中国市场不成?”
从通用传出的内部指令看来,目标挺明白:所有为北美市场和全球出口车款供应的零件,绝不能再用到任何来自中国的原料、技术或中间环节。
供应商得在2027年前把这个转变搞定,有些重要环节甚至要提前一年就得搞定。
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东西,这都写进合同里、写到采购协议上、还列进生产规划里了,都是硬性规定。
而且,这事儿可不是突如其来的想法。据一位了解通用供应链管理的人士透露,早在2024年年底,通用内部就已经开了好多次评估会,专门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进行分类打分,还整理出一个“高风险名单”,上面列了包括电机核心磁性材料、电池原料、芯片模组以及车载通信模块等几百种关键零件。
促使这事真正迈快步子落到实处的,是2025年春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又一次升级。
就在那会儿,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电池还有相关配件再加收一轮关税,商务部也宣布对一些稀土材料开始出口管控。这一下子就戳到了通用的痛点:要是再不提前准备,哪天政策一调,北美工厂就可能陷进“卡脖子”的窘境。
于是,通用没再犹豫,立即着手展开供应链“去中”策略。从那些还能找替代品的塑料件、线束,到那些难以替代的稀土磁材、半导体模块,全都全面推进起来。
就像做一次动脉手术,不是随便切个阑尾那么简单,而是在对整个供应链的血管进行重新调配。动一动,整个系统都跟着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制造不是便宜货
不少人还以为通用这么做纯粹是为了省点成本,用中国零件走个过场,现在只要肯出钱就能换掉。其实,根本不是钱的问题,关键还是能力上的差距。
中国制造可不是那种“谁都能换掉”的廉价货,它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里,技术最成熟、配套最全、交付最可靠的核心供应层,占有绝对的优势。
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稀土永磁体。别觉得它只跟高科技有关,其实每一辆主流电动车的驱动电机,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而且啊,全球超过九成的稀土磁性材料深加工技术都在咱们中国,真是把握在自己手里。你要是想着“本土化”生产,去欧洲或墨西哥建厂,抱歉啦,原料还是得从咱们中国采购。
再说起电池的原材料,比如石墨、氢氧化锂、电解液、隔膜,这些方面咱们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都超过了65%。
最主要的是,中国的供应商不仅规模庞大,优质率也很高,交货时间更是短得惊人,还建立了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产业链。不是哪个东南亚的工厂说建就能建成的。
而且,中国的供应商在智能化领域也是难以取代的存在。像语音控制、车载导航、信息娱乐系统、远程OTA升级这些技术,都非常成熟且行业领先。
这些听起来“偏软件”的功能,其实其实暗藏了不少硬件调试和算法调优的工作。中国车企在这块儿的探索早就走在了前头,通用自己都明白——不向中国学习的话,根本赶不上步伐。
你瞧,通用这次“去中国”可不是只是换个供应商那么简单,而是打算把整条产业链从中国“挖”走。这事儿可以说反应机敏,也能说是战略上的敏锐触觉,但绝不能说这事情容易做。
谁能接盘?通用的Plan B其实并不稳
既然要“断供中国”,那必须准备几个备胎啊。通用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他们主要在挑选备用区域,重点放在墨西哥、印度和东南亚这几个地方。
先提墨西哥吧,这是通用心里觉得最靠谱的备用地。位置靠近,人工费用也不高,还能符合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里的原产地要求,这样一来就能少交不少进口关税。
这几年,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得挺快的,吸引了不少中国和韩国的供应商来到那儿建厂,比如电池壳、车灯模组、塑料件、车身钣金这些中低端产品,已经逐渐实现本土化了。
不过呢,墨西哥在高端制造方面还挺欠缺的,比如车规芯片、电机磁性材料、先进的驱动控制器这些核心技术,通用目前还没找到可靠的“非中国”替代厂家。
看看印度,这个国家在芯片代工和软件开发上有点潜力,不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还算是“新手”级别。
不少国内车企在印度建厂之后,都遇到产能提升缓慢、品质管理难度大、物流费用偏高的困扰。想让通用在两年内把核心零件全部迁过去,基本可以说难度挺大。
说白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可不是靠“人多”堆出来的,而是经过几十年的硬件积累、资本投入和技术不断优化形成的。你可以在其他地方搞工厂,但那难以复制一整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而且,要是真的通用真舍得大把投资,想搭建全新的供应链体系,成本这关扯出来立马就得面对了。
据麻省理工学院那份研究显示,这种大规模的供应链转移一开始可能会让运营成本多出30%到50%,到头来反映到整车售价上,北美市场的新车价格可能会涨个5%到15%。
消费者能接受吗?投资人会满意吗?这也是通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啊。
通用现在做的,不是“特例”,而是“代表”。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行业都在忙着搞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啊。特斯拉在田纳西搞了个LFP电池厂,福特被迫重新考虑稀土的依赖问题,而丰田也在琢磨怎么分散电池材料的采购来源。
这些事情都说明,汽车圈子已经从追求“性价比”的办法,转变成了更重视“风险控制”的思路。
可是,走“去中国化”的这条路,真能坚持到最后吗?
目前来看,好多所谓的“脱钩”,其实就在表面上做文章,背后还是绕不开中国这块“硬骨头”。比方说,把组装厂搬到越南,可原材料仍然得靠中国供货;把电池工厂转到印度,可关键设备还是中国产的;甚至不少在美国本土的新能源项目,背后技术团队还是从中国“挖”过来的。
更要紧的是,现在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已经紧密交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里了。你要是单方面把某个企业“去中国”,行得通;可是要是整个产业链“去中国”,那可就得应对技术断层、成本猛涨、供应出现波动等一连串的连锁问题。
这次通用选择“去中国化”,可不只是一场普通的供应链调整,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战略性赌注的豪赌。
他们押的,是中美关系不会缓和;押的是替代产能能在短时间内启动起来;赌的是消费者能接受更高的花费;还赌他们自己能“从中国学技术”,但不再依赖中国。
这不等于否定中国市场,也不是不信任中国制造,而是对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担心。
这所谓的双轨战略,意在在挣钱和避险之间找到个平衡点,表面上挺聪明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费劲不小,时间又紧,变数还多。说实在的,要是赢了,通用或许能成为行业里“风险转型”的典范;要是输了,也可能变成失败重组的“反面教材”。
不管成功与否,这事已经在推进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