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

公安部发布《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直击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安全痛点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近日,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对外界关心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智能驾驶辅助、加速失控、机械车门把手等问题做出了全新规定。

这份新国标意见稿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划出明确安全红线,每一条都直击车主最关心的安全痛点。从智驾不能脱手到电池5分钟防爆,新规旨在为汽车安全装上“防护盾”。

01 新规背景:汽车安全升级迫在眉睫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电池起火、加速失控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部分车主对辅助驾驶的过度依赖也滋生安全隐患。

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已达62.58%。

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带来新挑战: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不同车企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差距显著。

同时,营销与使用环节风险外溢,部分企业在宣传中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刻意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

02 智驾安全:多重检测防脱手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新规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全要求最为引人关注。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启动后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驾驶人完成使用培训,方可正常行驶。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后,车速超10km/h时,必须同时通过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持续确认驾驶人在执行驾驶任务。

这一要求直接针对今年爆火的“智驾脱手神器”。此前已有杭州男子酒后使用该类设备让车辆“自动行驶”20分钟的案例,还有驾驶员依赖辅助驾驶玩手机酿成车祸。

据工信部9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驾驶员如果多次出现手部、视线脱离,应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辅助驾驶系统

03 电池安全:5分钟逃生时间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针对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问题,新规提出了具体到分钟的要求。

对车长大于或等于6米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电池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2-6,为乘客预留宝贵的逃生时间。

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具有能切断动力电路的功能-6。当车辆在纵向或横向方向上150ms时间内有不小于25km/h的速度变化或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应能自动切断动力电路。

车辆还需监测动力电池工作状态,能实现电池单体异常情况的自动监测、记录和预警,在发现热事件时应能通过声光信号提示车内人员。

04 驾驶安全:默认加速限速,娱乐功能受限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在车辆基础控制层面,新规引入适用于所有车辆的关键量化指标。

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2-6,以防范起步过猛的风险。

同时明确了 “制动信号优先”原则,即当制动与加速信号冲突时,整车控制系统必须优先响应制动,从底层逻辑上杜绝误操作隐患。

为避免驾驶分心,新规要求当车速超过10km/h时,驾驶室前部显示装置(包括车内显示屏、抬头显示装置等)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05 车门安全:机械把手成标配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针对近期频频出现的汽车门把手锁死导致的交通事故,新规对车门安全划出红线。

汽车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和外把手。即使是电动门,也必须配备机械应急把手,并设置醒目标志。

装备电子控制式车门锁止系统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

在车门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06 实施时间:预计六个月内正式实施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新规拟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6个月正式实施,替代现行的GB 7258标准文件。

而工信部9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5日。

该标准建议的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预估车企产品调整需要2年周期。

新国标意见稿出炉,智驾不能“脱手”!-有驾

安全永远是汽车产业的第一准则,没有安全的速度和智能毫无意义。新国标的推进,彰显了对出行安全的极致追求,也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从加速防误踩到电池防起火,再到智驾防分心,这些新规看似是“约束”,实则是对每一位消费者的终极保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