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中国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几辆电动车。如今,这种小巧却实用的两轮骑行工具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根据统计数据,全国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就在电动车产业看似欣欣向荣之际,全国范围的电动车销量却突然迎来了触底式下滑。这是销量放缓的必然趋势,还是行业迫在眉睫的危机?究竟是什么让“国民代步神器”遭遇了这波寒流?
“销量放缓不是问题,问题是卖出去一辆赔一辆!”一位电动车销售商无奈地吐露着心声。翻开销量账本,以往热闹非凡的五月,销量却骤降30%。同样感到压力的,还有许多电动车制造企业——从街头小作坊般的中小厂,到市场巨头如雅迪、新日,无一例外都在喊“生意不好做”。但许多业内人士却指出,销量跌的背后,大环境在悄然变化:消费者不再买账,新规范也来“添乱”,市场进入了残酷的博弈期。电动车行业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回过头电动车的黄金时代说到底还是靠政策红利“催熟”的。十年来,从推动绿色出行到解决短途通勤问题,电动车迅速成为家庭刚需。随着市场普及率越来越高,城市家庭的电动车渐趋饱和。抢着买车那股热潮慢慢退烧。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自2018年“老国标”实施催生了一波换购潮后,销量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024年,整体销量的降幅已达9.1%。这背后是行业需求从“增量时代”切换到“存量时代”,新增需求快速萎缩,只剩下旧车换新还能拉动一点销量。
而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让原本就存在的市场问题变得更为尖锐。新规范要求电动车在设计上要严格限制速度、安全防护性能必须达标,还对生产材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然而标准提高的另一面,是制造成本的增加和产品断层的出现。许多厂商还没完全响应新规,消费者更是一脸茫然:买老款吧,想省点钱,但这些库存车一旦买了就不符合标准,反而是添堵;买新款吧,价格呼呼往上涨,钱包伤不起。
种种迹象表明,表面平静的销量困局下,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有些消费者选择“等一等、再看看”,但整个产业链却等不起。一些中小厂甚至开始萌生退意:没有钱跟着规范升级,旧车也不让卖,怎么办?根据市场调研显示,80%的小型制造商今年都陷入了亏损困境。曾经遍地开花的“电动车小作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有人退出,也有人咬紧牙关苦撑。
但消费者的声音同样值得关注。以往那种“骑坏了就换”的消费逻辑似乎也变了。“现在电动车买都买不起,就别提坏了能换!”一位普通骑行上班族直言,在新规限制下,新车普遍涨价七八百,一些品牌甚至动辄上千元,而速度还被限制在25公里每小时,“代步还不如打车划算呢”。如果说购买成本陡增已经够让人头痛了,那么伴随政策要求诞生的新问题,比如限速规定,更让消费者开始重新衡量电动车的实用性。尤其是那些依赖电动车赚钱的外卖员、快递员,对这个“25公里的枷锁”怨声载道。
不过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我们习惯把销量的下滑归咎于“新国标”时,却忽视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销量波动,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生态转型。就像一场大浪过后,市场“沉渣泛起”,许多看似风光的品牌正在面临垮塌。它们看似经营市场,实则长期依靠廉价零件、手工作坊式生产苟延残喘,逐渐被行业新贵甩在身后。比如绿源、九号这样的新兴品牌,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和智能产品“逆势出圈”,不仅没受到销量跳水的影响,反而在这一波寒潮中脱颖而出——九号公司甚至逆势增长了167.8%的净利润。行业洗牌,何尝不是市场对优质品牌的一次重新投票?
一些地方对电动车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以杭州为例,当地政府不仅在政策落地之初进行普及推广,还强力投入电动车临时车位、充电设施等建设,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新政策带来的实际便利。从实际案例中不难看出,新国标的落地虽说短期看似制造了矛盾,但长期则更像是倒逼市场升级换代的一场“手术”。那些真正能够适应变革、实现技术创新的品牌,将处于行业上升的顶峰,那些止步不前或缺乏研发能力的一众“跟跑者”,或许将在这一轮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出局。
或许从本质上电动车行业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提升,还有消费者对产品实用性需求的回归理性。不少消费者其实关心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政策的严格监管提升了安全性,但对刚性需求如通勤便捷、速度等却没有提供替代方案;另涨价后的性价比大幅下滑,消费者还得经历一段纠结的过渡期——买吧,嫌贵;不买吧,又没了替代品。对于外卖员们来说,问题似乎更棘手。不少人苦笑着调侃:“一边限速25公里,另一边要求单量翻倍,外卖还跑得下去吗?”这种结构性的成本矛盾,让他们这种依靠电动车“吃饭”的群体备受打击。
厂商的分歧也在加剧。以雅迪和九号为例。前者坚持强调在功能稳定性上的优势,认为“稳”比“新”更重要;而后者却执着于探索智能化升级,用高科技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两种风格各有支持,但最终市场会怎么选择,仍然是个谜。更不用提,大量仍处于停工观望中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是否有能力主动选择转型,是否愿意在新规下继续竞争,显然也将左右电动车行业未来的走向。
电动车销量下滑,表面上看是市场的暂时冷却,但其背后也暴露出整个行业转型的不易。有些人认为新国标下的涨价不可避免,只能逼消费者接受;另一种声音则质疑这是否会让电动车成为一种更昂贵的不完全替代品。就政策本身而言,虽然出发点为安全考量,但对消费者需求的侧重考虑似乎还略显不足。而企业的博弈,又回到了旧问题上:怎么盈利?提升产品竞争力似乎是终极答案,但短期能否扛得住,没人有把握。难怪有人感慨,这是电动车行业的“大考年份”,问题的解决或许不是一蹴而就的。
既然新国标能倒逼电动车行业升级,那消费者买单的结果会否是“性价比倒退”?对于涨价、限速、产品“洗牌”,消费者的期待能否和市场的变化调频一致?你更支持“安全至上”,还是觉得产品性能才是王道?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答案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