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汽车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必需品,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一个新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人的私家车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静静地停在车位上,成了一种“周末专属”甚至“长假特供”的交通工具。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车子不开,就意味着没有磨损,没有消耗,是在省钱,是在爱护车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恐怕真相会让不少车主大吃一惊,因为长时间停放对一辆现代汽车造成的损害,可能比每天在路上正常行驶还要严重,由此产生的维修费用,更是可能远远超出省下来的那点油钱。
首先,我们来谈谈汽车上最容易受到“静置”伤害的部件——电瓶。
汽车电瓶,学名叫蓄电池,它并不会因为您熄火锁车就彻底进入休眠状态。
恰恰相反,车上的防盗系统、行车电脑为了保持数据记忆、车内的一些感应模块等,都在持续地消耗着微弱的电流,这在专业上被称为“静态放电”或“寄生电流”。
除此之外,铅酸电池本身也存在“自放电”的物理特性,即使把它单独拆下来放在仓库里,它每天也会损失大约百分之一的电量。
这两者叠加起来,一辆停放的汽车,其电瓶电量正在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持续下降。
通常来说,一辆车况良好的新车,停放一个月左右,电瓶电量可能就会降至启动的临界点。
如果您的车龄稍长,电瓶本身已经有所老化,那么可能只需要两三个星期,当您再次坐进驾驶室,拧动钥匙或按下启动按钮时,听到的就不是熟悉的引擎轰鸣,而是仪表盘灯光微弱地闪烁几下,然后彻底归于沉寂。
更严重的是,电瓶最怕的就是深度亏电。
长期处于低电量状态,会导致电瓶内部极板产生不可逆的硫化,这就像水垢堵塞了水管一样,会永久性地降低电瓶的容量和寿命。
一块原本设计寿命为五年的电瓶,在经历几次深度亏电后,可能用不到两年就得提前报废,更换一块好点的电瓶,花费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这笔账其实并不划算。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车辆的“脚”上——轮胎。
汽车的重量动辄一两吨,这个重量通过四条轮胎传递到地面。
当车辆长时间静止时,整个车身的重量会持续压在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那一小块面积上。
轮胎的主要材料是橡胶,它具有弹性,但也具有“记忆效应”。
长时间的单点受压,会导致这部分橡胶和内部的帘布层产生塑性变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轮胎失圆”。
当您再次把车开上路时,就会感觉到车身有规律地抖动,速度越快,抖动感越强,方向盘也跟着一起颤抖,严重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此外,轮胎的气压也并非绝对密封,空气分子会非常缓慢地穿透橡胶,导致胎压自然下降。
正常情况下,一个月胎压下降0.1bar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停放两三个月,胎压会明显不足,这不仅加剧了轮胎的变形,还存在安全隐患。
在一些极端案例中,长期停放导致轮胎严重亏气,车身的重量甚至能将轮毂的边缘压坏轮胎侧壁,最终导致四条轮胎连同轮毂一同报废,维修费用轻松破万。
如果说电瓶和轮胎的损伤还只是“皮外伤”,那么对发动机和相关油液系统的损害,则可以说是“内伤”了。
发动机内部的润滑依赖于机油。
当车辆长时间不行驶,机油会因重力作用,从附着在气缸壁、活塞环等部件的表面流回到底部的油底壳。
同时,机油中的各种添加剂,以及因正常磨损产生的微小金属屑,也会随之沉淀。
当您在几个月后第一次启动发动机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几秒钟,机油泵还没来得及将润滑油输送到发动机最顶端和最关键的摩擦部位,这几秒钟的运行,几乎是在“干磨”状态下进行的。
金属部件之间没有了油膜的保护,其磨损程度会异常剧烈,甚至超过正常行驶数千公里所造成的磨损。
这种损害是悄无声息且不可逆的,长期如此,会大大缩短发动机的寿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活塞拉伤气缸壁,也就是俗称的“拉缸”,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发动机就需要进行大修,费用之高昂,足以让任何一位车主心疼不已。
除了机油,车上的其他油液同样面临考验。
比如刹车油,它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会缓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水分的混入会直接导致刹车油的沸点降低。
在日常缓行中可能感觉不到差异,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大力刹车,或者在长下坡路段频繁使用刹车,刹车系统温度急剧升高,沸点降低的刹车油就可能在管路中沸腾,产生气体。
气体是可被压缩的,这时您会感觉刹车踏板一脚踩下去软绵绵的,失去了制动力,这就是极其危险的“刹车失灵”。
汽油同样有保质期,长期存放会氧化变质,形成胶状物,堵塞喷油嘴和燃油管路,导致发动机工作不畅、动力下降。
最后,车辆的电子系统和车身漆面也逃不过长期停放的摧残。
尤其是在潮湿的地下车库,空气中的湿气会侵蚀车内复杂的电子元件、控制模块和线路接插件,可能导致某个功能莫名其妙失灵,比如车窗无法升降、音响罢工等等,检查和更换这些电子模块的费用通常不菲。
而对于露天停放的车辆,车漆每天都要经受紫外线、酸雨、鸟粪和树胶的考验,久而久之会失去光泽,甚至变色、龟裂。
刹车盘表面生一层薄锈倒是小事,开起来踩几脚刹车就能磨掉,但整个车辆的“健康状况”却在看不见的地方持续恶化。
综上所述,汽车作为一个由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产品,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动”,而不是为了“静”。
规律性的运转可以让机油均匀润滑,让电瓶保持电量,让轮胎受力均匀,让各种电子元件保持干燥和正常工作。
那些为了节省开支而选择将车长期闲置的做法,看似精明,实则可能是在为将来更高昂的维修费用埋下伏笔。
正确的做法是,即使不常用车,也最好能保证每一到两周,将车辆开出去行驶一段距离,理想状态是行驶半小时以上,让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能够达到正常工作温度,让车辆的各个系统都得到充分的活动。
车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才是对它最好的爱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