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最近怕是撞了南墙,诸事不顺。
裁员、停线,跟本田的“攀亲”也黄了,连掌门人都换了。
新班子上任,祭出个“Re:Nissan”大修计划,听着像个一键还原,想在2026年前抠出5000亿日元。
这盘算,说白了就是“广开财路,严堵死路”,但止损的刀法,有点狠:未来几年要咔嚓掉全球2万个饭碗。
2万个坑位,这可不是挠痒痒。
掂量掂量,这后面是多少家庭的柴米油盐啊。
虽说商场如棋局,企业求生,裁员成了见怪不怪的戏码。
可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往“市场红海”、“电车转型阵痛”上靠时,是不是漏掉了更深水区的东西?
除了裁员,日产还要收编全球厂子,从17家缩水到10家,连在九州圈地盖电池厂的计划也泡汤了。
科研经费也要勒紧裤腰带,人力成本要挤掉两成,零部件要瘦身七成,平台数量也要大刀阔斧地砍。
这阵仗,颇有几分壮士断腕的决绝。
当然,日产也没死磕“省”,也寻思着“赚”。
他们盘算着推出新的全球战略SUV、英菲尼迪紧凑型SUV,还有涅槃重生的Skyline。
Skyline,这名字一出,老炮儿车迷们估计要心潮澎湃了。
毕竟,这可是GT-R的“老祖宗”。
难不成,日产真要让“战神”重出江湖?
不过,日产这回的套路,感觉更务实了。
他们嚷着要“以市场为风向标”,针对不同地界搞定制化方案。
比方说,在美利坚多捯饬混动,重塑英菲尼迪的牌面;在欧罗巴主攻SUV;在咱们这儿嘛,就猛攻新能源,然后出口“反哺”全球。
这背后,门道可不少。
早些年,大伙儿觉着全球化就是“一招鲜,吃遍天”。
可如今,各地的行情千差万别,消费者的胃口也越来越刁钻。
日产这种“见人下菜碟”的策略,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说到咱们的地盘,日产的态度也挺玩味。
一方面,要铆足劲儿搞新能源,毕竟这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还要把这儿当成出口大本营。
这说明啥?
说明咱们的新能源产业链,是真的能打啊。
咱自家攒的“电车”,现在都能出口挣刀乐了,想想还挺提气的。
日产还打算继续抱紧“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金大腿,一块儿鼓捣电动车。
跟本田的牵手,也没完全“熄火”,双方还要在电动车和智能汽车技术上继续摸索。
话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扯扯日产和雷诺的恩怨情仇了。
这俩哥们,关系一直挺玄妙的。
雷诺当年“救场”了日产,但也因此在联盟里拿捏了话语权。
这些年,日产一直想挣脱雷诺的“掣肘”,但谈何容易?
这回的“Re:Nissan”计划,搞不好也是日产想重新夺回主动权的一次豪赌。
毕竟,谁也不想永远活在别人的“光环”下。
当然,这“Re:Nissan”能不能落地生根,还得看后续的执行力度。
毕竟,蓝图再美好,现实也可能一地鸡毛。
但可以肯定的是,日产这次是真的“慌”了。
而这种“慌”,或许也能倒逼他们做出一些革新,真正找到自己的“第二春”。
与其说这是个“重组复兴计划”,不如说是日产的一次“加冕礼”。
在经历了风雨洗礼之后,它要学会独立行走,独立思考,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至于Skyline GT-R能不能王者归来?
我觉得,这得看日产能不能真正“Re”起来。
毕竟,情怀再动人,也得有实力做后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