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网约车司机偷拍女乘客事件调查:平台监管漏洞引隐私保护之思

5月9日,上海乘客王女士(化名)在社交平台曝光的一则遭遇,揭开了网约车行业隐私保护的暗角。据其自述,她在搭乘某平台聋哑司机张某的车辆时,被对方擅自拍摄车内影像,相关视频经二次传播后引发广泛关注。事件折射出网约车场景下乘客隐私权保护的脆弱性,也暴露出平台监管机制的滞后。

聋哑网约车司机偷拍女乘客事件调查:平台监管漏洞引隐私保护之思-有驾

车内暗藏“第三只眼”:200余条偷拍视频背后的隐患

王女士在帖子中披露,涉事车辆除平台标配的行车记录仪外,还加装了一台360度旋转摄像头。司机张某长期通过个人短视频账号发布乘客影像,200余条视频均以年轻女性为主角,配文充斥“偶遇美女乘客”“通勤路上惊鸿一瞥”等暗示性标题。这些内容在某平台累计获赞超10万次,直至被王女士熟人认出才得以曝光。

更令人不安的是,此类偷拍行为已形成固定模式。据王女士描述,张某会刻意选择早晚高峰接单,利用女性乘客对残障人士的天然信任降低戒备。部分视频甚至完整记录乘客从上车到下车的全过程,面部特征与穿着细节清晰可辨。

平台处置被指“治标不治本”:技术漏洞与监管缺位并存

事件发酵后,涉事平台客服回应称“平台设备仅用于安全监控,司机私自加装摄像头属违规行为”,并承诺将核查账号。然而,王女士反馈平台处理仅停留在删除单条视频层面,司机账号在短暂封禁后清空内容,但同类视频是否仍在其他平台流传尚未可知。

法律层面,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主任指出,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而司机通过偷拍获取的影像已构成对隐私权、肖像权的双重侵犯。若查实存在大规模偷拍行为,涉事者或将面临最高十日行政拘留及五百元罚款。

技术赋能与权利边界:网约车行业需筑牢隐私防火墙

此案暴露出网约车场景下隐私保护的深层矛盾:平台为安全考量安装监控设备,却未建立有效的防滥用机制;司机利用技术便利实施侵权,乘客在封闭空间内处于绝对弱势。法律人士建议,平台应完善车载设备使用规范,通过加密传输、人脸模糊等技术手段降低泄露风险,同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通道。

目前,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已介入调查,要求涉事平台提交司机资质审核记录与设备安装明细。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在共享出行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平衡安全监控与个人隐私,考验着监管智慧与技术伦理。唯有构建“技术防护+法律规制+行业自律”的多重屏障,方能避免乘客成为“透明人”,让每一次出行都真正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