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关上大门,78%展厅关闭,本土化是唯一活路?

曾创下“单车净赚10万元”神话的中国汽车,如今在俄罗斯市场遭遇断崖式下跌。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仅为35.77万辆,同比暴跌58%,俄罗斯从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滑落至第三位。 这场“滑铁卢”背后,是俄罗斯政策、经济与消费者心理的多重绞杀,中国车企的“赚快钱”模式正在加速崩盘。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关上大门,78%展厅关闭,本土化是唯一活路?-有驾

政策围剿

俄罗斯政府的政策收紧是直接导火索。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大幅上调70%-85%,部分二手车的税费从约11.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8万元,涨幅达83%。 2025年1月1日起,进口汽车关税系数再调高至20%-38%,单车清关成本最高增加2637元人民币。

这些政策精准打击了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 以平行进口为例,俄罗斯2024年4月彻底关闭了通过中亚国家转运的“灰色通道”,要求所有车辆补缴税费差额。 一名汽车出口商坦言:“自从报废税提高后,我们就暂停了俄罗斯业务。 ”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的274家汽车展厅中,中国品牌占比高达78%。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关上大门,78%展厅关闭,本土化是唯一活路?-有驾

经济困局

俄罗斯战时经济结构导致资源向军工领域倾斜,国内通胀率维持在10%的高位,卢布汇率频繁波动。 为遏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21%,汽车贷款年化利率因此飙升至30%。 一名经销商描述:“客户连首付都凑不齐,更别说承担高月供了。 ”

消费端的需求萎缩同样明显。 2025年9月,俄罗斯汽车销量前十名中,中国品牌虽占六席,集体下滑:哈弗销量同比下滑15.5%,吉利下滑39.3%,奇瑞与长安跌幅均接近50%。 俄罗斯本土品牌拉达却重回销冠,政策保护下本土车企正在夺回市场。

消费者转向

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态度悄然生变。 早期粗放出口埋下的质量隐患集中爆发,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后维修滞后,严重损耗品牌口碑。 俄罗斯媒体测试显示,中国汽车在极寒环境下底盘锈蚀、电子设备失灵等问题频发,与欧洲车型差距明显。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关上大门,78%展厅关闭,本土化是唯一活路?-有驾

关键的是,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期待丰田、宝马等西方品牌回归。 尽管这些品牌短期内难以恢复生产,俄罗斯消费者仍愿意等待。 一名莫斯科经销商指出:“许多客户认为西方品牌更耐用,即使价格更高也愿意买单。 ”

本地化破局:长城模式的启示

面对困境,中国车企正从贸易思维转向本土化深耕。 长城汽车在图拉州的工厂采用KD组装模式,本地化率已达65%以上,不仅规避高额进口税,还能享受俄罗斯本土产业补贴。 2025年1-5月,长城在俄销量虽同比下滑21%,远低于行业平均跌幅,本土化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凸显。

相比之下,奇瑞选择收缩战线,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缩减俄罗斯营运规模,出售部分当地资产”。 这种分化表明,依赖短期出口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关上大门,78%展厅关闭,本土化是唯一活路?-有驾

新能源机遇

在燃油车暴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亮点。 2025年1-5月,中国对俄新能源车出口累计0.7万辆,同比增长245%。 赛力斯因与俄罗斯经销商正式合作,销量同比增长110%;依赖平行出口的理想汽车则销量锐减62%。

新能源车同样面临适配挑战。 俄罗斯极寒气候对电池性能要求苛刻,中国车企需优化低温续航、提升零部件耐寒性,否则难以站稳脚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