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系统提前预警却未拦截,上海漕河泾起火暴露安全漏洞

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漕河泾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火光冲破夜色。车内两人幸运逃生,但四小时前,理想汽车的“连山”系统已发出异常预警——可公司仅打了通电话,未采取任何强制措施。这不是技术失灵,而是一次本可避免的“系统性迟疑”。

理想汽车系统提前预警却未拦截,上海漕河泾起火暴露安全漏洞-有驾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冷却液配方缺陷,更是智能汽车安全逻辑的根本矛盾:当算法发现未知风险,是等“先例”出现再行动,还是宁可误判也要守护生命?理想汽车用一场火给出了答案。它已启动召回,涉及11,411辆车,更换动力电池与电机控制器,并将质保延长至10年或20万公里。但真正的代价,是公众对“智能守护”承诺的信任动摇。

理想汽车系统提前预警却未拦截,上海漕河泾起火暴露安全漏洞-有驾

问题始于一瓶冷却液。调查确认,该批次车辆使用的冷却液防腐剂剂量不足,导致铝制冷却板长期腐蚀、渗漏。一旦冷却液侵入电池包,短路风险陡增,最终可能引发热失控。业内专家指出,防腐本是冷却液基本功能,此举近乎“把普通水当防冻液用”。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极可能与成本压缩有关——少加一点添加剂,省下的是钱,埋下的是雷。

但技术隐患只是起点。真正致命的是响应机制的失守。云端系统提前四小时预警,却因“此前无非碰撞起火先例”,未触发紧急干预。这种“等出事才信”的逻辑,在传统汽车时代或可容忍,但在数据驱动的智能车时代,已成致命短板。行业趋势早已转向“零容忍”:工信部明确要求构建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新规也鼓励企业主动隔离风险。理想自己也承认,这是“应对不够果敢”的失误。

专家普遍认为,面对高后果、低概率风险,系统必须遵循“失效安全”原则——不确定时,默认进入最安全状态。航空领域早有先例:飞行数据异常,自动进入备用模式。智能汽车为何不能?当电池健康出现红码,系统应强制限速、语音提示靠边、自动呼叫救援,而非依赖用户接听一通可能被忽略的电话。用户安全,不该取决于是否及时接听了400热线。

值得肯定的是,理想未等国家调查结论,便主动召回并升级质保政策。创始人李想那句“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不能等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道出了应有的安全伦理。但这不应只在起火后才被想起。行业需要的是制度化响应机制:哪怕没有先例,只要风险模型提示危险,就果断干预。宁可多拖回一百辆“误报”的车,也不能放走一个可能燃烧的隐患。

理想汽车系统提前预警却未拦截,上海漕河泾起火暴露安全漏洞-有驾

智能汽车的安全防线,不能再靠事后补救来拼凑。它需要材料科学的严谨、算法决策的果断、企业责任的前置。技术越聪明,安全逻辑就越不能保守。未来的车,不仅要会思考,更要在关键时刻,替驾驶者做出最安全的选择——哪怕这意味着打扰一次不必要的行程。因为安全的底线,从来不是概率,而是生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