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项目接连倒下,千亩工厂沦为 “鬼城”
在南京栖霞区,曾经备受瞩目的拜腾汽车工厂,如今呈现出一片荒芜景象。千亩园区内杂草肆意生长,车间大门紧闭,仅剩下保安坚守在此。这座在 2017 年投资高达 110 亿元、被列为 “江苏重大项目” 的工厂,自建成后就一直未能实现量产,最终以 8.18 亿元的低价被出售。
拜腾的失败并非个例。在 2016 年至 2025 年期间,南京大力引入了 5 家新能源车企,包括拜腾、博郡、长城华冠、知豆和银隆。但这些车企的命运都不太理想,要么走向破产,要么陷入停摆状态。
比如博郡汽车,甚至被曝出 “试制车间从未造出完整样车”;知豆项目在签约后便如同石沉大海,没了音信。这些当初被当作 “独角兽” 的企业,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留下了大量闲置厂房和巨额债务,成为了南京地方产业招商过程中的惨痛教训。
狂热招商的代价:政策红利下的盲目扩张
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其实反映出了整个新能源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招商数量,却忽视了对项目的评估。
在技术层面,像博郡汽车,成立仅仅 2 年就获得了国资的注资,但其专利数量却少得可怜,连行业头部企业的 1% 都达不到,所谓的核心技术更多的只是停留在 “画饼” 阶段。
从资金角度看,拜腾汽车的 “烧钱” 速度令人咋舌,曾被媒体曝光 “300 人吃掉 5000 万零食”“一盒名片上千元”,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时,资金就已经消耗殆尽,融资能力远远跟不上烧钱的速度。
拜腾工厂园区内杂草横生
另外,南京各个区为了争抢项目,纷纷盲目地给出各种优惠条件,浦口、溧水、经开区各自为政,导致资源被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效应。
与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功相比(合肥成功引入蔚来、比亚迪等企业),南京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合肥采用 “风投思维”,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投资,而南京则陷入了 “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的粗放式招商模式,缺乏对产业发展的深入研判和风险管控能力。
破局之路:从 “造车” 转向 “造生态”
虽然南京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方面遭遇了挫折,但其实它也并非毫无翻盘的机会。南京在零部件产业链方面有着完备的基础,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相关配套企业超过 500 家,在 2023 年,整个产业链的规模已经达到了 2400 亿元。
同时,在智能网联这个新赛道上,南京也占据了一定优势,成功获批国家级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并且可以依托自身强大的软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
基于这些优势,南京未来可以采取以下关键策略来实现破局。一方面,可以对闲置资产进行盘活,比如将拜腾工厂改造为共享制造基地,吸引一些二线品牌或者跨界企业以轻资产的方式入驻。
拜腾工厂北门,两栋玻璃幕墙办公楼已建好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那些破产企业遗留下来的专利资源,通过中汽创智等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技术反哺。
此外,加强区域协同也非常重要,南京可以联合常州(在动力电池方面有优势)、合肥(在整车制造方面实力较强),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避免再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行业启示:新能源竞争已进入 “下半场”
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经历,给全国各地都敲响了警钟。
首先,要警惕那些 “政策套利型” 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只是打着造车的旗号,利用政府的补贴和土地优惠政策来圈钱,并非真正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 “卷产能”,逐渐转变为现在的 “卷技术”。在未来,能够在电池、电机、电控这 “三电” 技术以及智能驾驶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知行新能源曾经的注册地红枫科技园A3栋
正如南京当地一位官员所说:“我们不能一直纠结于过去的失败,但一定要弄清楚失败的原因。”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长期的投入和坚持,而不是一场短期的豪赌。只有脚踏实地,注重技术研发和产业生态的构建,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中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