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元PLUS,上个月刚提交申报资料,这个月就公布了参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装车用了74.88度磷酸铁锂电池,说白了就是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都没缩水,续航就有了保障。按照官方数据,整备质量1880公斤,CLTC续航能到650公里。这个数字,一看就是冲着长续航去的,毕竟在现在这个市场,续航一直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就想问:其实很多人关心的,不光是续航。你比如同价位的其他车型,像合资的某些SUV,也能跑个500多公里,但没办法做到650。对比一下,同价位的中高端车,能耗表现确实差东差西的,但比亚迪这个续航、能耗平衡做得挺不错——是不是有点偏科啊?但我觉得,这就是比亚迪的品牌牌面,或者说,是他们技术底气。
说到技术,顺便提一下。新款元PLUS换装的,是一套新后驱平台,单电机功率达到了230千瓦(大概就是左右340匹马力的水平吧)。我记得之前有个修理工说:这车开起来挺带劲的,尤其快充速度,跟新款一样。快充对比老款,提升明显,经常充电5分钟,跑20公里的版本,基本能满足日常突发情况——具体还得看快充站技术成熟度和电池的耐用程度。
说到这里,忽然想跑题讲点内部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发现这次元PLUS外观变化不大,但内饰明显豪华了不少。你知道,车企最近都在内在下功夫,那个中控大屏,导航清晰,座椅包裹性强。反正我觉得,新款元PLUS,内饰豪华感和配置堆料,是真的对得起这个续航。
别的厂家也不是吃素的,不少车都开始追续航长、快充快的套路。可是你仔细想想,动力端还真是个差别。比如对比同价位的竞品,某些车可能续航差500公里,但动力要更强,充电速度也快一点。我自己觉得,续航这个事,是要靠电池技术、平台优化、以及研发投入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
这让我又想到,供应链的压力。比亚迪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链相对稳定,成本大概比三元材料低20%左右吧(这估算不一定,反正比三元便宜,耐用性稍差一点)。这能支撑他们的价格保持有竞争力,尤其是在续航长、价格合理的策略下。
说到价格,期待新款元PLUS的售价。既然续航已经到650公里,动力够用,价格能控制在什么范围?你知道,刚才和朋友聊,他说:如果价格能保持在13-15万,估计就能卖翻天。我觉得有点乐观,但也不无可能——比亚迪的成本控制一直不错,尤其是在磷酸铁锂这个供应链上。
对了,有一个我没细想过的点:这车的保值率会怎么样?如果你用心算一下,假设这车六年后还能剩下40%的价值,和同级别的其他车型比,还是挺有吸引力的。而且,续航给人的安全感,感觉更持久,不像一些车三年后,电池折损得厉害。
你还记得上个月销售说用料实在,性能稳定这句话吗?挺难得有车企像比亚迪这样,既把续航做到650公里,又能保证一秒不差的快充体验,也算是一种用心良苦了。
有一点我一直犹豫。你觉得,除了续航和快充,用户还会去关心什么?是的,操控、舒适、智能。这些,除了数值,更多是体验。你试过开新款元PLUS没?我觉得,动力爆表的悬挂调校还可以,适合城市跑,偶尔乡村自驾也没啥压力。
大概,我们能猜测到,这样的续航和动力组合,在未来一两年内,应该会渐渐站稳脚跟(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会不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像某些厂家在跟续航做博弈和取舍——资源有限时,要不要狠下心,把续航压下来,换个更快的充电速度,或者提升驾驶体验?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话说回来,比亚迪用磷酸铁锂,成本也比三元便宜不少,能让这车价格保持竞争力,也许是他们这个策略的一部分。其实我一直在想,未来是不是所有人都在追求全能,但实际上,最核心的还是可用性——能跑得远,充得快,开得顺。
好了,反正这个新款元PLUS,续航650公里,单电机230kW,快充能力还有待观察,但整体来说,节奏可能又会让市场刮起一阵长续航风。你觉得,未来动力和续航能不能兼得?还是会变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事情?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除了续航,我还挺好奇未来谁能把用户的用车场景做好——像我一个朋友,清楚记得第一次跑长途的那个瞬间,忽然觉得电车的长途焦虑还挺大。续航长了,再配合快充,感觉才算是真长远。你会不会也试图赌一下,买这个续航长、快充快的车,在未来两年内变得更值钱?或者说,谁能把这份安全感做到极致,才是王道。
这一代比亚迪,飙的不只是数字,更是品牌在新能源阵营的坚持和努力。真心期待,等价格出来,能不能让我心动到掏钱包。你觉得,低配版会不会价格更有吸引力?毕竟,实用才是王道,不是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