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造业深陷"用工荒"漩涡时,比亚迪车间里准时发放的万元月薪单正在改写游戏规则。这家中国车企用制造业的齿轮,在县城土地上碾出了共同富裕的车辙印。
在西安周至县,操作工7000元的月薪让外卖骑手重新戴回安全帽。18个生产基地如同造血干细胞,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持续输出就业机会——郑州基地10万岗位的背后,是90万家庭每年多出的300亿可支配收入。这种"工厂开到村口,薪资对标沿海"的模式,让"打工候鸟"第一次在家门口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红利。
但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此。其技术研发中心每攻克一个"卡脖子"难题,流水线就多释放一片产能空间。2025款汉EV以60%的价格实现特斯拉的智驾水准,欧洲市场的逆袭不过是技术平权的副产品。当德国车主为腾势Z9GT的易三方平台买单时,郑州工厂的技校正同步更新激光雷达调试课程。
这种"制造-就业-技术"的飞轮效应正在形成新型城市群。长沙工厂周边滋生的40家配套企业,将2.3%的GDP增幅分解成幼儿园、便利店和社区医院的生长因子。华夏社区计划里流转的公益广告,正把企业利润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改善。
在价格战肆虐的汽车江湖,比亚迪证明制造业的终极竞争力不在报表毛利率,而在车间工资单与社区幸福指数的正相关里。当70%员工来自欠发达地区的90万劳动者,用县城薪资撑起中国智造的脊梁,这种稳社会模式的价值,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新时代产业报国的生动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