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新能源车占比!新规传递哪些关键信号

中国新政促政府采购新能源车

新华社5月18号报道说,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重新修订并发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个条例明确规定,公务用车要由政府统一采购,而且必须选择国产车,最好选新能源车。另外还要求在建设政务信息系统的时候要有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再联系到去年10月份中央和国家机关发布的那个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通知,里面提到至少要用30%的新能源车,所以这次的新政策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30%新能源车占比!新规传递哪些关键信号-有驾

公务用车加速“新能源化”

咱们先来说说公务用车的“国产化+新能源化”这两条硬杠杠。2023年的时候,湖北那边省里的公车更新,新能源车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9%。到了2024年,广西那边直接超过了40%。有些地方比如安徽,还特别要求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必须100%用新能源车。从中央到地方这么一步步加大力度,其实是在传递两个信息:第一呢,国产车替代的速度加快了,像比亚迪、吉利这些车企可能会接到更多的订单;第二就是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湖北、湖南这些地方已经开始忙着建充电桩了,这对解决大家对续航里程的担忧特别重要。

不过呢,现实里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说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充电站少得可怜,这就导致新能源车虽然买得起,但实际用起来还是有点麻烦,这事儿可不能小看。

30%新能源车占比!新规传递哪些关键信号-有驾

各地政务信息化建设众生相

再来看看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这方面的事儿。陕西那边有个叫西检的公司,他们搞了个数字政府平台,把各个部门的数据都整到一块儿去了,这样老百姓办事就能“一网通办”了。常州呢,还弄了个“十化”管理体系,把1370辆公车都放到信息化平台上监管起来了。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为了实现政策一开始的目的——别让各部门自己瞎折腾,重复开发系统。不过呢,这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基层单位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怎么在“统一标准”和“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如说湖南湘潭,一下子给配了111辆新能源车,听着挺先进吧?但如果后续的运维体系没跟上,那这些车可能就不是省钱的工具,反而会变成一种隐性成本。所以啊,光有技术上的整合还不够,还得有配套的服务和管理才行。

30%新能源车占比!新规传递哪些关键信号-有驾

地方在行动,新模式不断涌现

要注意啊,政策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各地走的路不太一样。比如说广西那边,通过签协议的方式引进了21家供应商和228种车型;而常州呢,则是搞了个“以租代购”的新玩法,这样能减少一开始的资金投入。这种“中央给方向,地方自己想办法”的方式,既能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又能让大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过呢,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怎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之前就有个省,让本地的汽车企业直接进采购名单,这就有点不公平了,跟“公平竞争”的原则完全不搭边。

30%新能源车占比!新规传递哪些关键信号-有驾

地方采购倾斜之惑

更深层次的影响其实是产业生态的重塑。最近财政部明确提出,像机要通信这样的特定场景,必须100%用新能源车。这其实是在推动一种“场景化推广”,对技术进步的帮助特别大。比如电池管理系统这块,国产的BMS系统现在精度和稳定性都在提高,而如果公务车大规模使用的话,还能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

另外,政务云平台的需求可能会带动一批专注于政府数字化服务的科技公司崛起。就像之前陕西那个做检测的公司一样,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例子。

不过呢,政策要想真正落地,还得有配套措施来支持。湖北那边打算把新能源车推广纳入“互联网+监督”系统,常州搞了个“三重四查”的监管机制,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但最关键的是,这个事情得在考核里占重要位置,要是只当成一个软指标,地方政府可能就没太大动力去做了。像广西那样把新能源车采购纳入绩效考核,就值得学习一下。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现在咱们国产新能源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了,但规定采购比例只有30%,这个目标是不是有点保守?如果地方财政压力变大了,这个目标还能不能按时完成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