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日子,大家在看新闻或者刷手机的时候,是不是总感觉有一种声音在耳边嗡嗡作响,说的就是咱们中国的电动汽车。
这种声音听起来挺吓人的,说我们生产的电动车太多了,多到自己国家都用不完,形成了所谓的“产能过剩”,然后就只能低价卖到国外,把人家的市场给冲垮了。
乍一听,好像还挺有道理,但你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
咱们辛辛苦苦,凭着技术和努力造出来的物美价廉的好车,怎么一出国门,就成了别人嘴里的“麻烦”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真的经济问题,还是有人在故意带节奏,想给我们使绊子?
今天,咱们就像聊天一样,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这个“产能过剩”的帽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照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的说法,就是你生产的东西超过了你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个定义听起来很学术,但放到现实世界里,就显得特别可笑了。
咱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说德国吧。
德国的汽车工业是全世界公认的强项,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牌子谁不知道?
可是,德国每年生产的汽车,有将近百分之八十都是卖到国外的。
如果按照“产能过剩”这个逻辑,那德国岂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汽车产能过剩国家?
还有日本,他们的家电、相机、游戏机,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韩国的半导体芯片,也是全球供应。
怎么他们大量出口就是正常的全球贸易,就是强大的制造业实力的体现,一换到我们中国这儿,我们的优势就变成了“过剩”,就成了破坏规则的“坏孩子”了?
这显然说不通,这里面透着一股子双重标准的老味道。
说白了,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讨论,而是一种话术,一种专门用来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
当你在某个赛道上跑得太快,快要超过那些一直领先的老牌选手时,他们不先反思自己为什么慢了,反而会指着你说你跑得太快是犯规。
那么,既然不是“过剩”,咱们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大竞争力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得把时间往前倒推十几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了。
那会儿,全世界的汽车市场还是燃油车的天下,那些国外百年老厂的技术壁垒高得很,尤其是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上,我们想在人家的主场,用人家的规则去赢,难度非常大。
既然这条路难走,那咱们就换一条新路走,这就是后来大家常说的“换道超车”。
我们国家下定决心,把未来的宝押在了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这盘棋的第一步,就是顶层设计的远见。
大概从2009年开始,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给买车的消费者补贴,免除购置税等等。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就说,你看,就是靠补贴嘛。
没错,初期发展阶段,补贴确实起到了点火器的作用,但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全新的、战略性的产业,初期都会给予扶持。
美国的特斯拉能有今天,也离不开当年加州政府的大力补贴。
关键在于,我们的目的不是用补贴养出一群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用它来引爆市场,把整个盘子做大。
等市场有了规模,消费者开始接受电动车了,补贴就逐步取消,把所有车企都扔到真刀真枪的市场里去竞争,优胜劣汰。
这就引出了第二步,我们拥有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竞争也最残酷的市场。
在政策的推动下,国内一下子涌现出了几百家造车企业,蔚来、小鹏、理想、零跑这些新势力,再加上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传统车企的转型,整个市场就像一个高压锅。
为了能活下来,并且卖得好,每家企业都得拿出看家本领。
你这边刚推出一个智能座舱,我那边马上就升级更厉害的语音助手;你主打续航,我就强调充电速度和安全性。
价格战、技术战、服务战,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在这种被称作“地狱模式”的竞争环境里,能杀出重围的企业,哪个不是身经百战、武艺高强?
它们的产品力,都是被国内最挑剔的消费者一轮一轮检验出来的。
最核心的,也是别人最难模仿的,是第三步棋——我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到可怕的产业链。
一辆电动汽车,成本最高、技术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
是电池。
就在其他国家还在观望和犹豫的时候,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把动力电池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家巨头,就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更是巧妙地解决了安全、成本和续航这几个过去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问题。
除了电池,从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到车里面的那块大屏幕和智能系统,再到上游生产电池需要的锂矿资源,我们几乎把造车需要的所有环节都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这就好比别人开饭店,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得从外面高价进货;而我们直接从自己种地、养猪、开五金店开始,一条龙服务全包了。
这样一来,成本能不高效率能不快吗?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卖出去的电动汽车,有六成都是在中国。
这背后,是我们掌握了全球超过七成的电池产能和无与伦比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所以你看,这哪是什么“产能过剩”,这分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投入和积累之后,形成的“竞争力过硬”。
当然,面对我们的快速发展,一些质疑和抹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他们又抛出新的说法,比如“你们的车虽然便宜,但质量靠谱吗?”或者更危言耸听的,“你们的车会收集数据,不安全!”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同样可以用事实来回应。
关于质量问题,这早就成了老黄历了。
今天的中国制造,早已今非昔比。
你可以去看看欧洲那个最严格、最权威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E-NCAP),像蔚来、名爵这些中国品牌,都轻轻松松拿到了最高的五星安全评级,安全性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而在智能化和舒适性体验上,中国电动车的车机系统反应速度、语音交互的聪明劲儿,还有各种方便实用的功能,甚至让很多开惯了传统豪车的外国朋友都感到惊讶,觉得这才是代表未来的产品。
至于数据安全,这就更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了。
在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哪一辆智能汽车不联网、不产生数据?
美国的特斯拉有遍布全球的“哨兵模式”,德国汽车的各种车联网服务也在实时上传数据,怎么从来没人说它们不安全?
偏偏到了中国汽车这里,就成了别有用心的“间谍工具”。
这种说法,无非是想把一个技术问题强行上升到政治层面,制造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从而为他们设置贸易壁垒寻找借口。
归根结底,所谓的“产能过剩论”,反映出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某些国家面对激烈竞争时的一种焦虑和不自信。
他们害怕的,不是中国生产的汽车太多了,而是中国生产的汽车太好了、太有竞争力了,以至于他们引以为傲了上百年的汽车工业,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这种竞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应对,反思自己为什么落后了,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关起门来,一边抱怨,一边试图给跑在前面的人下绊子。
因为全球化的市场已经告诉我们,开放合作才能带来共同进步,而保护主义最终只会伤害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的消费者,让他们无法享受到全世界最先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