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吉利、广汽“造飞机”,一场“降维打击”还是巨额学费?

图片

摘要 | SUMMARY

当吉利、小鹏、广汽等中国汽车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天空,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宏大叙事就此展开。这究竟是电动汽车“内卷”下的营销噱头,还是一场精心布局的立体交通革命?综合分析现有讨论,我们识别出三大观点流派:

  • “战略革命派”认为:这是车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构建“陆空一体”生态的必然选择;

  • “谨慎现实派”强调:这是一场兼具野心与泡沫的“选择性投注”,其成败取决于能否跨越航空业的巨大壁垒;

  • “文化冲突派”指出:从底层逻辑出发,这本质上是汽车业的“效率与成本”文化与航空业的“安全与合规”文化的激烈碰撞。

科长认为,车企“造飞机”并非简单的“野心”或“噱头”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范式注入汽车巨头正试图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和规模化制造上积累的强大“地面势能”,注入到规则森严、高度保守的“天空秩序”中。这场赌局的胜负手,不仅在于能否造出飞行器,更在于能否成功杂交并重塑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业文化

01 | 共识的起点:为何是现在?为何是车企?

所有观点的交汇之处,在于对车企入局动机的共识,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

首先,万亿级的“低空经济”赛道是无法忽视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已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元。在地面电动车市场利润率趋薄、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这无疑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最诱人选择。

其次,技术同源性提供了跨界的坚实桥梁eVTOL与新能源汽车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存在高达60%-80%的供应链和技术重合度。车企数十年来建立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被普遍视为对传统航空业“高成本、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的“降维打击”,这是它们敢于入局的最大底气。


02 | 核心的冲突:地面的“效率逻辑”遭遇天空的“安全铁律”

不同观点的主要分歧,集中在车企的“地面优势”能否有效转化为“空中优势”。这背后是两种工业文化的根本性冲突。

一方面,汽车行业信奉“快速迭代、容错学习、成本为王”。其安全标准(如ISO 26262)虽已严苛,但仍允许百万分之一级别的失效率,最高等级(致命伤害、非常高概率、不可控)下要求PMHF目标为<10⁻⁸/h。而另一方面,航空业奉行“零容错”的绝对安全文化,其适航标准(如DO-178C)对软件失效率的要求是令人咋舌的“10⁻⁹/飞行小时”。这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差异,更是研发流程、组织文化、文档体系和验证方法的全面重构。

“适航取证”因此成为无可争议的最大挑战,亿航EH216-S历时三年的取证过程清晰地表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与监管机构深度沟通、建立信任、并提供海量证据的漫长过程。对于毫无经验的车企而言,这无疑是“门外汉”面临的最高壁垒。

03 | 分化的路径:从“All-in”到“期权”的战略光谱

尽管面临共同的挑战,但各家车企的战略选择已出现显著分化,这揭示了它们对这场赌局不同层次的理解。

吉利(沃飞长空):“航空工业化”的长期主义通过收购与重组,选择技术难度最高的倾转旋翼构型,稳扎稳打地推进适航进程。这是一种最接近原生航空企业的打法,目标是成为未来空中出行的核心玩家,体现的是产业升级的巨大野心。
AE200
图:沃飞长空AE200示意图
小鹏(小鹏汇天):“C端科技化”的场景革命以“陆地航母”等分体式方案,巧妙地将汽车与飞行器结合,优先抢占消费者心智和媒体流量。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打法,通过定义全新的产品形态来创造市场,其背后是品牌升级和生态布局的强烈诉求。
图片
图: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示意图
广汽(GOVE):“战略期权化”的审慎探索更多地停留在研究院层面的技术验证和概念展示,保持对赛道的关注和技术储备,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资本投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战略期权”,在等待行业路线和政策窗口更加明朗后再做决策。
广汽飞行汽车GOVE 获中国民航局特许飞行证!(图5)

图:GOVE飞行汽车示意图

这种路径分化表明,车企并非盲目跟风。真正的投入者,需要审视其是否建立了独立的航空级质量体系(AS9100)、是否启动了关键安全试验、是否在组织上引入了具备适航经验的核心人才,这才是区分“真野心”与“假噱头”的试金石。

04 | 结论:从“造飞机”到“定义规则”的未来

回归最初的问题,车企的“飞天梦”既是野心,也带有噱头,但这并非重点。其本质是一次利用“地面优势”对“天空秩序”的重塑尝试。短期来看,公众对安全性的疑虑、高昂的价格以及严重不足的基础设施(垂直起降场、空管系统),决定了飞行汽车在未来5-10年内仍将局限于文旅观光、医疗急救等特定的小众市场。

然而,从长远看,汽车巨头的入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技术,更是一种强大的“效率意识”和“用户思维”。未来的赢家,不会是简单复制传统航空模式的车企,也不会是固守传统制造思维的航空公司,而将是那些能够率先将航空的极致安全文化汽车的规模化效率成功融合的“新物种”。

当前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大多聚焦于飞行器本身。但真正的挑战和机遇在于其后的运营网络、空域管理系统和法律法规体系。车企的野心,或许并不仅仅是“造出飞机”,而是要参与甚至主导这场未来立体交通“新规则”的制定。这,才是这场跨界博弈最激动人心之处。

#低空经济 #吉利 #小鹏 #广汽 #eVTOL #沃飞长空 #小鹏汇天 #广东高域

--END--

小鹏、吉利、广汽“造飞机”,一场“降维打击”还是巨额学费?-有驾
图片

你的“点赞”和“在看” 对我们很重要

小鹏、吉利、广汽“造飞机”,一场“降维打击”还是巨额学费?-有驾
图片

点亮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