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日产汽车关厂风波:一家百年车企的“断臂求生”背后,藏着全球汽车业的集体困境。
最近,一则“日产汽车计划关闭日本神奈川县两家工厂”的消息冲上热搜。
这家创立于1933年的日本老牌车企,突然被曝出要“砍掉”自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有人担心这是日本制造业衰退的信号,有人质疑电动车转型为何如此艰难,更多人则在问:
连日产这样的巨头都扛不住了吗?
其实,这场风波的背后,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共同焦虑——销量下滑、利润缩水、电动车转型失败、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
日产不是第一个“断臂求生”的车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这场关厂风波背后的真相。
一、日产为什么要关厂?说白了就是“卖不动了”
日产的这两家工厂:追滨工厂和湘南工厂,可不是普通工厂。
追滨工厂是日产的“老本营”,负责生产纯电动车(比如聆风)、混动车型,甚至还有出口海外的高端车型;
湘南工厂则专攻商用车,比如大家熟悉的日产NV200。
两座工厂的产能占日本国内市场的三成,相当于每卖出10辆日产车,就有3辆来自这里。
但问题来了:现在没人买日产车了。
根据数据,日产2024财年的全球销量同比暴跌了20%,中国市场销量更是腰斩——要知道,中国可是日产曾经最赚钱的市场。
美国市场也撑不住了,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只能靠疯狂打折维持现金流。
更惨的是欧洲和日本本土,年轻人宁可买二手丰田,也不愿碰日产新车。
销量崩盘直接导致工厂产能过剩。日产全球有17座工厂,但利用率不到60%。
换句话说,一半的生产线在“空转”,工人工资、设备维护、厂房租金全靠亏本硬撑。
这时候关厂就成了“保命”的唯一选择:关掉利用率低的工厂,剩下的产能集中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至少能减少亏损。
日产计划到2027年关闭7座工厂,全球员工裁员2万人。
这次神奈川县的两家工厂是否关闭,公司至今没给明确答复,但态度很模糊:“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二、电动车转型失败:日产“赌错牌”的代价
日产不是没想过自救,早在十年前它就押宝电动车。2010年,日产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纯电车Leaf(聆风),比特斯拉Model S还早一年。
当时很多人相信:日产会是电动车时代的领头羊。
但十年过去,日产却成了“起大早赶晚集”的典型。
问题一:技术路线选错了方向
日产当年坚信电动车需要“轻量化+小电池”,所以Leaf续航只有150公里左右,而特斯拉同期的Model S续航直接飙到400公里。
等到消费者意识到“续航才是王道”,日产才慌忙追赶,但研发体系早已落后。
问题二:混动路线摇摆不定
丰田、本田早早押注混动(HEV),而日产却坚持纯电,结果日本本土市场更青睐省油的混动车,日产市场份额被丰田蚕食。
中国这边,比亚迪、蔚来、小鹏疯狂砸钱搞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日产的e-POWER混动系统直到2023年才勉强上市,晚了整整5年。
问题三:合作方拖后腿
日产和雷诺、三菱组成了“联盟”,但合作更像是互相拆台。
雷诺在欧洲疯狂推自家电动车,三菱在中国靠贴牌生存,日产想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却被联盟内耗拖垮。
最近雷诺甚至提出要收购日产印度公司全部股权,进一步削弱了日产的话语权。
三、日本制造业的“高处不胜寒”:成本太高,活不下去了
日产关厂的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还有一个原因:这是2001年以来日本首次关闭大型汽车工厂。
过去几十年,日本车企靠“精益生产”模式横扫全球,但如今这套模式却成了负担。
1. 人工成本太高
日本工厂的工人平均年薪超过500万日元(约23万元人民币),是中国同行的3倍,东南亚工人的5倍。
日产如果把生产转移到墨西哥或泰国,每辆车的人工成本能省下几万元。
2. 供应链太僵化
日本制造业讲究“终身雇佣制”和“长期合作”,零部件供应商和车企之间绑定极深。
但电动车时代,零部件需求剧变,比如电池取代发动机,老供应商要么技术跟不上,要么报价太高。
日产想换供应商,却因工会和地方保护主义阻力重重。
3. z府补贴不如别国
欧美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关税战”,但日本车企反而成了夹心饼干:
既享受不到中国的低价电池,又拿不到欧美针对本土车企的补贴,比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日产在横滨建的电池工厂,投资成本比宁德时代高了40%。
四、日产关厂只是开始:全球车企都在“减肥瘦身”
日产不是唯一一家“断臂求生”的车企。
德国大众:宣布到2027年关闭3座德国本土工厂,裁员3万人,把电动车生产集中到东欧。
美国福特:直接退出中国市场,把长安福特的工厂廉价卖给比亚迪。
韩国现代:暂停印度工厂扩建计划,把部分产能转到越南。
这些动作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全球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厮杀”。
过去十年,全球每年新增汽车销量不到3%,但车企却疯狂扩产,导致产能过剩超过30%。
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燃油车需求加速下滑,传统车企的生产线就像“多余的赘肉”,必须一刀切掉才能活命。
五、关厂之后怎么办?日产的“生死时速”
日产的关厂计划,本质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自救。
短期目标:止血
关厂、裁员、砍掉低利润车型,比如楼兰、西玛,把现金流集中到Ariya电动车和Frontier皮卡上。
中期目标:找靠山
日产和雷诺的关系正在重新洗牌。雷诺入股日产印度公司后,双方可能共享电动车平台(比如CMF-EV),降低研发成本。
此外,日产在中国抱紧东风和比亚迪大腿,试图用“油电同价”策略抢市场。
长期目标:赌一把新技术
日产押注固态电池,计划2028年量产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
如果成功,或许能逆袭特斯拉;如果失败,可能彻底退出第一梯队。
六、对普通人来说,这场关厂风波意味着什么?
1. 车价会更低
车企为了清库存,终端优惠力度会加大。比如日产逍客、轩逸现在已有3-5万折扣,未来可能进一步降价。
2. 就业机会减少
日本神奈川县两家工厂一旦关闭,直接波及上万名员工,上下游供应商,比如爱信精机、电装也会裁员。
中国市场的东风日产、郑州日产虽然暂时安全,但降薪、取消年终奖可能成为常态。
3. 电动车普及加速
日产关厂释放的产能,会被比亚迪、特斯拉等新势力迅速填补。未来3年,10-15万元级别的电动车将全面普及,燃油车可能像诺基亚手机一样被淘汰。
4. 全球化退潮
日产关日本工厂、福特退出中国、大众撤离印度……跨国车企正从“全球布局”转向“区域集中”。
这意味着未来买车可能不再有“进口”和“国产”的区别,而是“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日产关厂,是危机,更是行业洗牌的信号
日产关厂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老玩家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寓言。
它告诉我们:再辉煌的企业,一旦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再坚固的商业模式,遇到市场剧变也会崩塌。
对消费者来说,这场风波或许意味着更便宜的车、更先进的技术;但对日产员工和日本经济而言,这是一场痛苦的转型。
未来几年,全球汽车业还将经历更多震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看清趋势,理性选择。
毕竟,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只有“活下去”才是真正的胜利。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