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风光下是喘气的困难(作者摄于西藏吉隆)
西藏的平均海拔四千多米,但这个数字其实没多大意义。往林芝走,墨脱的海拔一千多,内地很多无名山岳都要比它高一些。往藏北走,五千米以上垭口众多,阿里首府狮泉河也有4279米的海拔。总体来讲,西藏全境仍以超过3000米以上的区域为主。
3000米这是很多内地人进藏后出现高原反应的一道槛。
白云触手可及,氧气却是弥足珍贵(作者摄于西藏希夏邦玛峰)
那么进藏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轻高原反应呢?进藏是带氧气瓶好还是氧气袋好?根本的问题是进藏后要不要吸氧?
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个因高原反应而去世的真实案例。
2012年,年轻美丽的上海姑娘金玲从新疆叶城结伴后走新藏线进藏。
一条用生命叠起的公路(作者摄于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即219国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大山5座,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危险公路。网上查不到金玲从叶城出发的确切时间,但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应该是在10月17日夜里从海拔4千余米的札达县发出,从内容看当时她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但当天夜里她感觉不适。10月18日她开始发烧并去当地就医(不明确有否吸氧)。10月19日开始持续吸氧,但最终没有挽回生命。这个案例有两点非常明确,一是金玲沿新藏公路从新疆进入西藏,二是她从不适到去世中途吸过氧。
图片来自网络
金玲沿新藏公路从新疆进藏与她的不幸去世有关吗?有关!笔者先放后面叙述。先谈谈吸氧的事。
这个案例进一步说明一件事,进入高原后吸氧并不是解决高反的有效办法。笔者估计金玲在18日那天就诊时是肯定吸氧。问题的关键是一旦高反症状出来,在藏北这种4千多米以上区域靠这种普通吸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文章写到这我的意思很明确。我不赞成在自驾进藏过程中携带氧气瓶或氧气袋,更不赞成在高原地区随意吸氧。
不缺氧的动物(作者摄于西藏阿里)
那么,对普通人来讲该怎样预防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海拔3600米的拉萨的空气氧含量只有海平面氧含量的60%左右。且随着海拔升高,氧含量也随之进一步下降。人体在外界环境缺氧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体内反馈机制刺激人体产生更多血红蛋白,以增加单位体积血液的携氧能力,以适应缺氧环境。同时为了让体内重要脏器能够正常运行,人体会扩张体内重要脏器的血管而保证它们的正常工作。此时脑血管扩张,则出现头痛、呕吐等。消化道脏器血管的扩张则进一步加剧这种呕吐。这一系列情况其实都是人在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一个自我调节过程。
作者在新藏线上
因此,所谓的进入高原早期要轻走慢动是有理论基础的。其实质就是让人体适应体内血管扩张、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这一“剧变”,同时等待血液血红蛋白上升的这么一个过程。
新藏线的冰川富含氧分子,但提供不了氧气(作者摄)
明白上述观点后我们再说如何安全进藏。具体地讲从内地进入海拔2500米区域之后应该格外小心。一方面是前述的“轻走慢动”;另一方面是切忌一天内海拔上升太快,要让人体有充分的调整与适应时间。本文开头之所以说金玲从新疆进入西藏与她的不幸去世有一定关系,原因就在这里。新藏公路一天之内能从海拔千米的叶城上升到五千余米的麻扎大坂。这一天就上升近四千米的高度产生高反是十之八九的事。再加上其它一些偶然的事如感冒,则产生一些致命性问题(如肺水肿等)就不足为怪了。笔者那年沿新藏公路从西藏驾车进入新疆有一种从地狱进入天堂的感觉。不是因为维吾尔族姑娘太美,而是脱离了摆脱不掉的阴影。
相对于人类它们几乎不要氧气(作者摄于新藏公路无人区)
其实,氧气瓶还好,氧气袋还好,充其量只在心理上给人安慰,因为它的可供用氧时间实在太短。除非你做到一天到晚把氧气管插在鼻孔里持续吸氧,否则那种隔三差五的“吸几口”对人体尽快适应高原环境起到的是一种阻碍作用。如果你有的是时间,那么最安全的做法是每升高一次海拔,都要在这座城市休整一段时间,让自己完全适应当前的海拔后再往前行。也就是一个字“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