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CS75 PLUS对比吉利星越L,2.0T燃油SUV谁更适合你?配置体验大起底
今年春天我帮一个朋友挑SUV,他纠结了小半个月,最后在长安CS75 PLUS和吉利星越L之间反复横跳。我们仨——他、我,还有他媳妇——三个人轮流试驾,各种场景都拉着车折腾了一遍。现在回头看,这俩自主品牌的2.0T燃油SUV,不光销量杠杠的,在智能化、舒适性上也真能掰掰手腕。
先说点圈里热议的小八卦:2023年这两款车卖得都不赖,CS75 PLUS全年21.8万辆、星越L 20.8万辆,都把一票合资老将甩在后面。新能源潮水汹涌,但不少像我哥们这样的用户,还就是认准了传统动力。他自己家那台十年前的老帕萨特还舍不得换电车,就想找个省心靠谱的新油车。这事儿搁以前可没啥悬念,现在国产高配直接把“卷”玩明白了,选起来就有点难度。
外观上,两台车风格完全不同。我第一次见到新款CS75 PLUS,是在地库里等人,那三段式光带亮起来的时候,小孩都围过来看,说像动画片里的机甲战士。有意思的是,它无框格栅加宽体包围,从正脸到屁股,全身运动感特别强烈。而且尾部扰流板自带刹车灯,看着有点赛道范儿。我朋友媳妇最中意隐藏门把手,每次开锁都有仪式感,还能跟灯语互动,她说这才叫“科技感”。
反观星越L就稳重多了,有一次去4S店保养,我顺便坐进展厅那辆新款,两米远就被直瀑式镀铬前脸晃了一下眼睛。整台车线条笔直,看着厚实,比起动感更多几分商务气息。贯穿尾灯晚上很显档次,而且尺寸更大一些(4770mm长度),实际空间也确实宽敞些。但身边不少老司机评价,这造型偏成熟,更讨好30岁往上的群体。
配置细节真是花样百出,比如两家全系标配LED自适应大灯、电动尾门和全景天窗。但要较真体验差异的话,我记得有次雨夜送外卖的小哥问路,我站在路边用手机晃,他居然注意到了CS75 PLUS那个场景交互氛围灯,一闪一闪地打招呼挺方便;而星越L则靠矩阵LED撑场面,照明范围广但没有那么多互动玩法。这种冷门功能用的不多,但偶尔碰上还挺惊喜。
内饰设计风格也是两个极端。我印象最深的一回,是冬天陪朋友试驾完去喝奶茶,我们仨挤进CS75 PLUS副驾驶,中控三联屏玻璃面板下面10.25+14.6+12.3英寸连成一片,一眼望过去跟新势力一样科幻。一体皮座椅软乎乎,还有副驾零重力模式,她直接放倒躺平玩手机,把我羡慕坏了。而且音响扬声器数量够多,无线充电板随手丢手机不怕掉电,这些小细节对于经常跑高速或者接娃放学的人来说是真香。
再看看星越L,它主打物理按键与数字结合,中控双联屏虽然面积够大(12.3英寸*2),但保留推杆挡把和大量实体按钮,对喜欢盲操作的人友好许多。有个做汽修的同事专挑这种布局,说万一路上断网或死机还能硬控,不怕尴尬。不过它软包主要集中下方,上半部分装饰偏硬朗一点,有绗缝纹理处理倒是提升质感不少,只是整体视觉冲击没那么强烈。
舒适性方面,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很难发现差距在哪。有一次赶早班堵在高架桥,我们仨困得东倒西歪,那会儿才觉得前排通风加热、后排通风这些功能太重要。尤其夏天暴晒之后坐进来,一个按键凉爽透心;而副驾驶零重力座椅简直就是午休神器。同价位里这个待遇并不常见,相比之下,星越L虽然后备厢还有12V接口方便插吸尘器,但座舱氛围色彩变化少一点,也只有双温区空调,没有太多额外花活。如果你习惯冬夏极端天气频繁切换,会发现这种微妙区别慢慢积累成日常幸福值差距。
智能化系统各有所长。我曾经专门拿自己的旧安卓手机连过两套系统:讯飞飞鱼OS支持连续语音对话,还能通过Carlink和T-LINK扩展更多应用,比如提前开空调或者远程解锁,对爱鼓捣APP的人很友好。而银河OS 2.0搭载8155芯片,多区域语音响应快,用来控制导航音乐没延迟,就是拓展能力稍逊一筹。在真实用途中,如果你喜欢尝鲜各种软件生态,可以优先考虑前者;如果只追求稳定可靠,则后者足矣。不少同城群里的老铁吐槽过App遥控失灵的问题,不过官方售后一般升级一下固件就解决,大毛病还真没遇到过几回。
辅助驾驶层级也分高低。有段时间我练习自动泊车技术,经常拿朋友家的CS75 PLUS练手,它支持自动泊入/遥控泊出以及循迹倒库,对于刚考完驾照的新司机非常友善。一旦遇到狭窄停车位,用540度影像配合智泊功能可以大胆操作,不担心剐蹭。而同期的星越L则相对基础,高速巡航表现不错,可复杂工况下缺乏高级辅助,要靠自己经验判断。所以如果家附近停车环境比较恶劣,新司机还是会倾向于选择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一方。当然老司机可能根本不用这些花哨配置,更看重核心机械素质和平顺性,这也是现实中的典型分歧点之一。
动力性能部分算是大家绕不开的话题。当初我们拉着两台顶配车型走了一趟山路,从市区杀出去不到半小时就开始爬坡超弯。蓝鲸2.0T发动机匹配爱信8AT变速箱,加速时推背明显(7秒出头破百),超个慢货毫无压力,而WLTC综合油耗7升出头,对于这么大的SUV来说已经很克制了。另外自定义驾驶模式让每个人都能调成自己喜欢的脚感,包括转向轻重与动力响应,非常自由。“性能党”肯定乐意天天折腾设置菜单,把它当游戏一样玩味调整参数。据说论坛有人专测激烈驾驶后的变速箱温度,目前反馈普遍稳定,没有出现顿挫或烧糊现象,这是之前很多国产AT容易翻船的大坑,如今基本补齐短板啦!
至于隔壁的Drive-E 2.0TD+7DCT组合,也属于技术成熟路线,加速略弱一些但胜在平顺省油。如果城市代步为主,每周上下班通勤占多数,你会感觉这套动力总成安静柔滑,很少闹脾气。此外雪地模式对于北方用户特别贴心,下雪封路那阵子我的一个表弟借来应急,据他说电子限滑介入及时,即使偶尔轧冰碴子也不会乱甩屁股。这类特殊场景只有经历过才能理解其中妙处,所以选哪套方案其实要结合家庭实际需求决定,并不存在绝对优劣之分,只是谁更懂你的生活罢了。(这里插一句,有时候4S店试驾员嘴皮子厉害,你别光听他说,多拉出来溜达溜达再做决定。)
底盘结构二者都是麦弗逊+多连杆独立悬挂,上坡辅助/陡坡缓降标配齐活。从维修师傅角度讲,同平台车型养护成本相近,大件损耗低,小毛病主要集中于电子模块偶发故障,不过原厂质保期内基本免费解决。如果关注二手残值,目前市场行情显示,两者近一年贬值幅度持平,“准新”状态挂出去转手速度快,仅略输新能源爆款。所以预算有限又希望未来置换方便,可以放心入坑,自主品牌这几年口碑已经立住脚跟啦!
写这一堆,其实每个人买SUV都有自己的执念——有人追求颜值,有人图空间,也有人迷恋那些藏在人机交互里的小惊喜。今年春节聚餐时饭桌上一堆亲戚讨论到底该选哪辆,他们七嘴八舌吵作一团,到最后还是各取所需:年轻夫妻奔着智能舒适买单,中年老板钟情厚重大气,为孩子考虑安全防护则盯紧主动刹停……归根结底,没有标准答案,全凭生活琐碎累积出的“小确幸”。假如让我重新帮兄弟选一次,我可能依旧建议他一家人全部试遍所有冷门配置,再去菜市场兜兜圈,看谁真正让他们笑出来,那才叫靠谱选择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