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这块,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今天这个品牌说自己续航能跑一千公里,明天那个品牌说自己零到一百加速只要两三秒,车里的屏幕是越做越大,恨不得把电影院都搬进去。
这些东西看着确实挺吸引人的,听着也高级。
但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图的是个啥?
说到底,不就是图个安稳、踏实,每天出门上班、接送孩子,能平平安安地出门,再安安心心地回家嘛。
特别是当价格降到十二三万这个区间,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个鼓:这个价钱买的电动车,把成本都花在那些看得见的地方了,那看不见的安全性能,到底还靠不靠得住?
电池这玩意儿,真要碰上点啥事,它能扛得住吗?
最近,一汽丰田就把他们家的bZ5这款车,拉到了一个全国人民都信得过的“考场”——央视财经的镜头下,并且由中汽中心这个国内顶尖的汽车检测机构来当“主考官”,进行了一场堪称“魔鬼难度”的公开大考。
这场考试不考别的,就考最硬核、最关乎身家性命的安全问题,他们管这叫“水陆空”极限挑战。
这事一出来,可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用大白话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场测试到底是在干什么,它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先说说这第一项,也是所有电动车主心里最怵的一项:泡水。
咱们国家很多地方一到夏天就容易下暴雨,城市里有些路段积水深得能没过半个车轮,新闻里也总能看到一些电动车在水里“趴窝”的画面。
这可不是小事,车里的高压电池包,那可是电动车的心脏,一旦进了水,轻则整个电池报废,换一个就得好几万,重则可能引起短路、冒烟甚至起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电动车怕水,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按照咱们国家的标准,对电动车电池包的防水测试要求是在1米深的水里浸泡30分钟,能做到不进水、不漏电就算合格。
这个标准其实已经不低了。
但是,一汽丰田这次是怎么玩的呢?
他们直接把一整台bZ5用车吊起来,直接扔进了一个深达1.35米的水池里。
这个深度,基本上已经快要淹到车顶了,比国家标准深了不少。
而且,浸泡的时间也直接翻倍,足足泡了1个小时。
这就好比驾校考试,规定你只要能开着车绕场一周就行,结果你直接开着车上高速跑了个来回,这难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在水里泡了整整一个小时后,车被捞了上来。
所有人都盯着看,这车还能不能行。
结果工作人员走过去一拉车门,车门正常打开,车里的灯光、仪表盘也都能正常点亮。
最关键的是,经过专业仪器的检测,那个被重点“照顾”的电池包,内部是滴水未进,完全没有漏电和短路的迹象。
这就很厉害了,说明它的密封做得是真到位。
这背后其实就是技术和工艺的体现,电池包外壳的接缝处都用了非常强力的密封材料,并且整个组装过程要求极高的精度,确保它就像一个完全密封的铁盒子,别说泡在水里,就算你拿高压水枪对着猛冲,水汽也休想进去。
有了这种级别的防水能力,以后再遇到暴雨天气或者积水路段,心里确实能踏实不少。
接下来是“陆”和“空”的挑战,这两项其实可以放在一起看,因为它们考验的都是车辆的“筋骨”,也就是车身结构的坚固程度和抗撞击能力。
先说“空”中挑战,他们把车吊到了6米的高度,这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然后直接松开,让这台重量超过1.7吨的车自由落体,重重地砸在坚硬的地面上。
那个瞬间的冲击力可想而知,换作一般的车,这么一摔,车架子不变形就算好的了,底盘下的电池包更是凶多吉少。
可这台bZ5砸下来之后,虽然车身肯定是有损伤的,但关键部位都挺住了。
特别是那个最重要的电池包,虽然承受了巨大的冲击,但它的整体结构保持得非常完整,没有破裂,更没有出现大家最担心的冒烟、起火这些情况。
这就得益于丰田的造车理念了,他们用的TNGA架构,本身就非常强调车身的刚性,就好比给整台车先打造了一副非常结实的骨架。
同时,电池包自己也穿着厚厚的“盔甲”,它的外壳是用高强度材料做的,内部还有好几层缓冲结构。
更聪明的是,车身底部还设计了专门用来吸收能量的结构,万一发生碰撞或者托底,车身的这些部分会像“盾牌”一样,自己先变形、溃缩,把大部分的冲击力给吸收掉,从而保护里面的电池包这个核心部件不受致命伤害。
然后是“陆”地上的挑战,这个更狠,是时速80公里的侧面柱碰测试。
咱们平时看那些汽车安全碰撞测试,侧面碰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柱碰又是其中最难的,因为它碰撞的面积非常小,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就像用一根大铁棍子去撞你的腰,对车门和车身侧面的B柱是极大的考验。
而且,电动车的电池一般就布置在底盘两侧,这个测试简直就是冲着电池去的。
时速8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
现在主流的安全测试机构做这个项目,速度一般都在50到60公里左右。
用80公里的速度去撞,能量要大得多。
碰撞的结果是,车门被撞得严重凹陷进去了,但整个驾驶舱的框架结构保持得很好,给车里的人留出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而位于撞击点正下方的电池包,在高强度钢材(据说强度达到了1500兆帕,这已经是潜艇级别的用料了)铸成的门槛梁和B柱的保护下,也是安然无恙。
这一系列的测试看下来,其实就回答了我们开头那个问题。
12.98万这个价格,一汽丰田bZ5并没有把所有的成本都堆砌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上,比如更大的屏幕、更花哨的内饰。
相反,它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和成本,投入到了这些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安全结构和电池防护技术上。
这其实是一种造车思路的选择。
在现在这个新能源市场有点浮躁,大家都在比拼参数、堆砌配置的大环境里,还能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把“安全”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课做到极致,甚至做到远超行业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毕竟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车子可以不那么快,屏幕可以不那么大,但安全,永远是那个不能妥协的底线。
这笔钱花出去,买到的不仅仅是一台代步工具,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心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