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大定十万,每周交付仅千余辆,产销或遇阻碍

空耗时光,痴痴守候,那份无力感,谁人能解?

这些时日,问界M8的喧嚣不绝于耳。订单累积如山,直逼十万大关,足见其炙手可热。然而,周交付量却像被施了魔法,仅堪堪千余,与M9的四千多辆形成鲜明反差,令人费解。那些望眼欲穿的准车主们,心中疑云密布:这究竟是营销的障眼法,还是真有什么难言之隐?今日,咱们就来深究一番,揭开这层迷雾。

问界M8大定十万,每周交付仅千余辆,产销或遇阻碍-有驾

按理说,需求如此旺盛,厂商理应开足马力,昼夜不歇。可问界M8的节奏,却如同慢板丝竹,悠然自得。五月初,每周区区1200辆的交付量,到了五月中旬,也只是勉强爬升至1400辆。这数字,与那八万余辆的巨额订单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怎能不让那些焦急等待的车主们心急如焚?究其根源,症结在于一个词:掣肘。

这掣肘,首当其冲的便是供应链的“轮毂之困”。据说,五月初,M8的轮毂供应链突发异动。原供应商,因受其“首要客户”的强势干预,竟对问界M8骤然“断粮”。此举一出,M8的周产能瞬间从云端跌落,仅剩1210辆。试想,没了轮毂,车子怎能驰骋?这不就像人没了双腿,寸步难行吗?幸而赛力斯反应迅捷,紧急联络重庆万丰等备用供应商,预计月底便能恢复至每周7000辆的正常产能。然而,深思之下,为何会出现这种被人“扼住喉咙”的窘境?难道就没有预案,没有B计划、C计划?我们寻常百姓买件小物件尚知货比三家,堂堂车企,怎会如此轻易被单一供应商牵制?这背后,是否也暴露出我们整个产业链在某些关键环节的脆弱性?犹如前些年的芯片荒,多少企业因此步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问界M8大定十万,每周交付仅千余辆,产销或遇阻碍-有驾

---

另一重掣肘,则是产能分配的失衡。问界M8与M9,目前皆由赛力斯的第三工厂共线生产。此工厂的月度实际产能,即便M8与M9合计,也仅约2.3万辆。M9单车毛利高达17万,而M8仅为10万。这笔账,但凡有点商业头脑的人,都能洞悉企业必然会将更多资源与产能倾斜于利润更为丰厚的M9。这就像家中烹饪,同样的炉灶,自然优先烹制最能带来收益的菜肴。如此一来,M8每周仅能分得1000至1500辆的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症结在于,消费者关注的是交付速度,是能否尽快驾驶上心仪座驾,谁会去关心你企业的利润几何?这种“利润导向型生产”的选择,对企业而言是市场法则,无可厚非,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无休止的等待与磨砺。

亦有论者提出,赛力斯的第二工厂非正生产M7吗?M7即将迭代改款,生产线正处于调整期。那么,享界的工厂呢?难道就不能援手M8的生产吗?毕竟,利润分配清晰可见,售后服务也一并由鸿蒙交付中心承担。此言不无道理,但这其中便牵涉到华为的“调控力”。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其定位是“助力车企精进造车”,是品牌间的联袂,甚至可视为品牌生产的联合体。那么,在产能紧绷之际,华为能否凭借其影响力,协调不同品牌、不同工厂间的资源,以期让那些翘首期盼M8的用户也能早日得偿所愿?这不仅考验着技术实力与市场洞察,更检验着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效能。

问界M8大定十万,每周交付仅千余辆,产销或遇阻碍-有驾

---

事实上,此类现象并非汽车行业独有,其他领域亦屡见不鲜。譬如,早前某些热门电子产品,上市之初亦是“一机难求”,黄牛猖獗,归根结底,便是产能无法匹配需求。再如某些网红餐饮店,顾客排队至双腿发麻,然店内厨师数量有限,出餐速度受限,再如何心急也无济于事。凡此种种,皆表明,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的韧性、产能的弹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乃是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消费者倾囊而出,满怀憧憬,最终却要为企业的产能短板买单,此番情境,是否公允?

问界M8大定十万,每周交付仅千余辆,产销或遇阻碍-有驾

---

归根结底,这绝非问界M8一隅的困境,它映射的是我们整个制造业在急速扩张中,可能遭遇的“成长的烦恼”。订单充裕固然是喜事,但若产能滞后,便如水龙头开至最大,水管却细若游丝,最终只能徒留一地狼藉。我们期望见到的是,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亦能将消费者体验铭刻于心。毕竟,口碑的建立,历经漫长,而其消弭,却可能在瞬息之间。切莫让那些满怀期待的用户,最终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殆尽,化为深深的失望。期盼问界,也期盼所有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皆能正视问题,探寻破局之道,让好产品能以更快的速度抵达用户手中,这方是真正的“以用户为本”。

你认为,对于这种因产能问题导致交付延迟的情况,消费者除了等待,还有哪些途径可以维护自身权益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