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从“禁”到“治”的转变

国家有214个城市实行禁摩政策,影响人口超7亿,相当于快一半国人的出行选择被限制了。这政策一搞,就像给城市交通画了个圈,把摩托车隔在外面,弄出不少隐性区域壁垒,出行、产业都受影响。一边是像西安解禁后,事故率5年降10%,效果显著;另一边深圳2023年扩大禁摩范围,占9个区,矛盾突出。那这禁摩政策到底咋回事,未来又会怎样?今天就唠唠。

在深圳,2023年起,除了107国道,9个区全天不让摩托车跑,管得严严实实;武汉呢,三环内全面禁摩,违反了还有阶梯式处罚,想偷偷骑都难。

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从“禁”到“治”的转变-有驾

北京和上海实行牌照分级。在北京,京A牌照路权最大,京B差点,外地牌就更受限;上海是沪A/C分区限行,外地牌直接禁行,牌照就像“通行证”,决定能去哪。

西昌和宜宾的时空动态模式有意思。西昌北环线特定时段限行,150cc以上的摩托车干脆不让走;宜宾老城区晚上9点到早上8点开放,时间一到,摩托车就能出来“透气”了。

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从“禁”到“治”的转变-有驾

2025年,政策出现分化。大连取消快速路禁摩,西宁保留高架限行,给摩托车“松绑”;深圳更特别,开放2.8万辆新能源摩托全城通行,科技助力出行;盐城解除电轻摩禁行,结果事故率降了22%,说明政策调整有效。

不少地方禁摩令存在越权立法问题。按《道路交通安全法》,通行规则得国务院制定,地方擅自禁摩,明显不合理。而且,合法上牌的车却被禁行,违反《行政许可法》,车主们交了钱、上了牌,却不能上路,这事儿怎么都说不通。另外,185个城市政策不一样,阻碍了全国摩托车市场流通,市场“活”不起来。

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从“禁”到“治”的转变-有驾

从经济上看,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年均贬值率15%,车主损失不小,产业发展也受制约。民生方面,贵阳禁摩后,外卖配送时长每单增加26分钟,效率大打折扣;低收入群体出行成本上升30%,日子更不好过。环保上,大家以为摩托车污染大,其实国五摩托碳排放只有小汽车的47%,“环保牌”打错了。

绵阳模式值得借鉴,对政策进行备案审查,超期政策就失效。公众参与也得强制化,像深圳2022年通告,74%的人反对还实施,这就不合适。只有大家都参与,政策才更合理。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制定全国统一分级标准。排放标准上,广州试点区对国四250cc以下开放路权;道路类型方面,东台设电摩专用道,高架、快速路禁摩,支路开放;户籍管理,苏州新规取消牌照属地限制,南京蓝牌全市通行,方便多了。

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从“禁”到“治”的转变-有驾

技术能助力管理。珠海香洲区用动态电子围栏,通过GPS对违规时段的摩托车限速;西昌采用信用积分制度,初犯教育,累犯禁行,效果显著。

美国机车文化盛行,可在中国,摩托车更多是通勤刚需。成都春熙路试点摩托主题停车区,这是个好开始,要让摩托车融入城市文化。

西安解禁后,万车死亡率降至2.3人,效果显著。还可以成立“骑手安全联盟”这样的自治组织,警民携手,共同治理。

禁摩政策正从“一刀切”走向精细化治理。公众可以向市场监管总局举报行政性垄断,推动政策优化;公安部也计划2026年试点全国电子牌照系统。未来,我们期待摩托车能在法治框架下,合法合规行驶,为城市交通注入新活力,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