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裁员2万人的背后:昔日巨头为何步履维艰

立夏过后,渐红,而日的日子却冷得人心寒。513日(今天),日即将公布2025年的决算告,将披露一令人震惊的决定:全球裁2万人,占其13工的15%202411月宣布的9000人裁员计划翻了一倍多。

以“日复兴”自豪的汽,如今何要起裁的“大刀”?

的麻,写在它的财报里,也藏在它的工厂里。20253月期,日产预计录得高达7500亿日元(约365亿元人民币)的巨赤字,1933年成立以来,92年间的最高赤字纪录。相比上一年的4266亿日元(约207亿元人民币)的黑字,份成绩单像一重拳,人措手不及。更残酷的是,日宣布取消年度分是四年来首次“无配”,的信心无疑是一次沉重打

日产裁员2万人的背后:昔日巨头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售数据同惨淡。2024年,日全球335,同比下降3%。主力市北美和中国双双失守,工厂稼率低得令人咋舌:美国57.7%,中国45.3%,日本56.7%低于行平衡点80%准。工厂开足力却不出去,生产线成了“烧钱”的机器。日不得不在印度、阿尔坦等地撤出生,九州工厂的部分型甚至移到美国,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壁

更令人唏嘘的是,日电动车EV域的失策。曾凭借“聆”(Leaf先全球的日,如今被特斯拉和比远远甩在身后。北九州市的LFP池工厂划,投1533亿日元、得到政府557亿日补贴,本是日重振EV的关一步,却在59日正式宣布取消。原因很简单:公司金流吃,保命要,梦想只能先放一放。

2万人,表面上是应对赤字的“止血”措施,背后却是日多年累的略失和管理问题。首先是市策略的失焦。北美市,日产过于依赖传统燃油,未能及推出符合消者需求的电动和混动车型;中国市,比迪等本土品牌的崛起,SUV轿车黯然失色。日的品牌形象在年者心中逐模糊,成了“老派”的代名

其次是管理动荡202411月,日与本田的经营整合判破裂,前社長内田黯然退。新任社長伊万·埃斯皮诺萨临危受命,面的却是一个烂摊子。从戈恩代的高速扩张到后来的内与分裂,日的管理文化失去了方向。内部决策效率低下,划滞后,研投入被压缩些都在全球争中节节败退。

最后,EV域的落后是日最大的痛点。LFP池本是低成本EV的核心技,比迪靠它席卷全球市,而日却因金短缺放弃量产计划。特斯拉和比场时,日的“聆”早已成昨日黄花。EV的失守,不仅让产错失增点,也它的品牌影响力持下滑。

日产裁员2万人的背后:昔日巨头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2万人,只是日自救的第一步。真正的挑在于,如何从“止血”走向“重生”。接下来,日产该怎么办?

可走的路可能只有四条:

第一,深化构改革,聚焦核心市须继续瘦身,关低效工厂,剥离非核心业务。北美市的燃油可以一步精,集中源开EV型。中国市场则需要本土化略,与本地供商深度合作,推出价格更民的电动车型。同,日本国内市可以主打和混动车,巩固传统优势

第二,重振EV略,迎赶上。放弃LFP池工厂是个无奈的选择,但日不能放弃EV的未来。可以考与宁德代等池巨合作,引入成熟的LFP,快速量低成本EV。此外,日产应加大研投入,开下一代固态电池,争取在2030年前重新站上EV的前沿。

第三,盟,借力破局。与本田的整合虽告吹,但盟仍是降低成本、共享源的最佳途径。雷--三菱盟依然存在,日可以利用三菱在混上的优势补齐自身短板。同,探索与中国企的合作,比如在池供应链或智能驾驶领域,或能打开新局面。

第四,重塑品牌形象,回消者。需要一个新故事。从“聆”到“奇”,日的品牌曾代表新与可靠。如今,它需要通过设计尚、智能化更高的型,重新吸引年者。营销上,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红经济,打造更接地气的品牌形象。

日产裁员2万人的背后:昔日巨头为何步履维艰-有驾

2万人,是企求生的艰难,也是日本汽全球革的影。从丰田的混霸主到本田的能探索,日本企都在找自己的定位。日的困境,提醒我:技迭代与市场变化面前,没有能永躺在功簿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