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升杰豪4S店又出事了。这次的事,挺能说明行业里的潜规则。我跟你讲,这人的经历其实很普遍,也反映出很多车商的套路。
邹先生,去年4月,咱们青岛那个崂山区海尔路上的中升杰豪,他买了一辆捷豹。销售挺热情的,推荐了个名叫踏实养车无忧plus的服务包,说是把车的三年质保,延长到六年,还有免费保养,什么的。听得我有点心动。一开始,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这笔延保费,是可以退的——尾款标明未生效之前,退还收取10%的手续费。你说这钱怎么算,谁能说得准?
我当时就觉得,挺好的,就掏了钱,觉得这次买车,有个保障。买车这事,最怕的就是繁琐的细节。结果,庆幸事还没完。前几天,邹先生意外把车卖了。卖前,他心血来潮,翻了翻之前的合同。哎,那份合同写得还算明白:未生效前,可以退,且退还金额不扣除任何费用——你想,这不是挺好的吗?
咱们这边的服务员们,反应就不一样了。他带着合同去找店,得到的答复居然是:一分钱不退!你告诉我,这差别到底在哪?合同里写的那一套,是不是又变成空架子?我猜,或许店里觉得,合同上写可以退只是形式,实际上,不退才是常规操作。这事,说白了,也就是行业中的一种灰色操守。
我曾经打电话问了下朋友,一个修车师傅,问起这种问题,他笑着说:你想啊,咱一个修车的,每天也就收个几百块到千块的,那点小钱,怎么能比得上多卖几次保养、延保的利润?有时候合同写得好,逼着人家退费,算是规矩吧。
我也翻看过一些资料,青岛中升杰豪成立于2009年,已经快15年了。这个时间,让我感觉它们的经验也不少,怎么会搞出这种事情?估摸着这就是潜规则——合同好看,实际操作能随意变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有次去他们店里,销售跟我吹嘘:买车就得加点保养包,咱们的服务比其他品牌贵不了哪去。换句话说,卖车的钱都赚差不多,而增值服务才是真正利润来源。
也让我心里一突:这保修延长,到底是真实的保障,还是个骗局?你们怎么看?我估算了一下,按平均车价20万左右,延长六年,价格大约2万块。若按行业平均维修保养成本,算36块/百公里保养费用,按3000公里/年算,一年要花1080块。也就是说,合同里面所谓的免费保养其实没啥大用。其实售后服务很大程度上就是忽悠。
我还想,为什么这类合同没法严格执行?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车商们,一方面靠新车销售提成,一方面靠售后赚钱。你说,客户卖掉车,退延保金,他们还能赚不赚?当然能啊!这也是我为什么怀疑,合同的退还条款,是写明了,但不算数。
可是我又在想,这事是不是有点太极端了?还是说行业整体都这样?我随手扫了几家同行,发现有类似的合同条款,哪怕是大品牌,退费的合理范围也没有标准。是不是大家都在用模糊地带来避风头?我不敢信。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车商的潜规则,但这个拒退延保费还真挺让人生气。
跟你讲一个细节吧,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看到我去年和朋友在店里的合照,手里还拿着销售的赠品。那天,销售还热情地说:只要买车,啥都给你,回头还可以按揭。实际操作中,这些赠品其实是套路,要想退买车的延保费,就等于被套路。
说到这,突然想到:从理性角度看,车商做这个事,可能也有他们的难处。毕竟,车的零件不可能永远不坏,但是延长保修,一旦真出了问题,他们最不想的,就是赔钱。多年前我听过一句话:你大概永远不可能拿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合约。可能这次邹先生的遭遇,也是行业乱象的一角。
最后想到,行业里其实也有一些良心老板,比如我朋友开的二手车店,从不玩这些套路,什么合同、退款,公开透明。反倒是那些大公司,总想用模糊的条款把客户套住。
唉,挺烦的。这种合同上的空洞,也让我对未来买车,总觉得有点惴惴不安。你们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或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毕竟,这些看似小事的合同细节,可能关系到你口袋里的钱。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这事还得靠行业的监管规范吧。否则,这类套路就会越搞越复杂。你说,这样的车商还能有点用心做好售后吗?他们是不是只会演戏,自己赚快钱。
哎,每次想到这些,就觉得,买个车,不光是掏钱的问题,更是一场心理战。大家都学会怎么看合同,怎么防套路。否则,最后受伤的不还是咱们自己?
好了,说这么多,也许只是一段故事,但我相信,暗藏在背后的问题,比表面看得还多。你们觉得呢?这行业的潜规则,是不是需要一些真正的改变?或者,咱们还得自己多留点心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