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10年我才懂安全关键在细节,这些习惯让你更安全,别等出事才后悔

现在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密集,交通安全这个话题,真是天天提、月月讲,但交通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开了好几年车,技术不错,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就万事大吉了。

可实际上,很多危险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驾驶习惯里,有些甚至是反常识的。

很多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回过头看,都会感慨,真正的安全驾驶,功夫全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上,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开车10年我才懂安全关键在细节,这些习惯让你更安全,别等出事才后悔-有驾

咱们先来说说路上最常见,也最让人心里发怵的大家伙——大货车。

几乎所有司机都明白要离它们远一点,但到底为什么要远,多远才算安全,很多人心里其实没个谱。

大家普遍有个误区,觉得我开着小车跟在货车旁边,这么大个目标,货车司机肯定能从后视镜里看到我吧?

事实恰恰相反,大货车因为车身高、车体长,存在着巨大的视觉盲区。

简单来说,就是司机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有很多位置是他的眼睛和后视镜完全覆盖不到的。

尤其是在车辆的右侧,从车头往后延伸的一大片区域,以及车头正下方和车尾的正后方,都是“隐形”区域。

一辆小轿车要是完全进入这个区域,大货车司机是真的一点都看不见。

每年都有很多事故,就是小车司机自信地在大货车右侧并行,结果大货车一转向或者并线,直接就给带了进去,后果不堪设设想。

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尽量不要与大货车长时间并行,尤其不要在它的右侧,超车时要果断、迅速,从左侧超越后尽快拉开距离。

除了盲区,大货车还有一个致命的危险点,叫“内轮差”。

这个词听着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你可以想象一下,因为货车车身很长,它在转弯的时候,前轮和后轮走的不是同一条轨迹。

前轮绕着一个大圈转,后轮则会向内侧甩,走一个半径更小的圈。

前后轮轨迹之间的这个区域,就是“内轮差”形成的危险区域。

开车10年我才懂安全关键在细节,这些习惯让你更安全,别等出事才后悔-有驾

很多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人,甚至行人在路口,看到大货车车头转过去了,就以为安全了,想从车身旁边穿过去,结果正好被甩过来的后轮卷入车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真实案例换来的教训。

因此,在路口看到大货车要转弯,千万不要靠近,宁可停下来多等一分钟,也要让它完全转过去再走,这个安全距离,就是你和危险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说完了大货车,咱们再聊聊高速公路上的事。

在高速上开车,速度快,视野好,很多人容易放松警惕。

但高速行驶最大的考验,就是对刹车距离的判断。

咱们来算一笔账:当你的车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时,在天气晴好、路面干燥的情况下,从你发现危险,到脚踩下刹车,再到车辆完全静止,整个过程需要多长的距离?

根据测算,这个距离大约是80米。

80米是什么概念?

将近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了。

这还是在最理想的状态下。

如果遇到下雨天,路面湿滑,轮胎的抓地力会大大降低,这个刹车距离很可能会翻倍,达到160米甚至更长。

这意味着,当你在雨天的高速上飞驰时,你与前车之间至少要留出两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距离,才算给自己留足了反应和制动的空间。

很多人觉得跟车近一点没关系,自己的反应快,刹车好,但物理定律是不会骗人的。

一旦前车急刹,你那点反应时间根本不够用,追尾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开车10年我才懂安全关键在细节,这些习惯让你更安全,别等出事才后悔-有驾

所以,高速上保持安全车距,这句说了无数遍的话,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科学数据支撑的保命法则。

当然,即使我们再小心,也无法百分之百保证不出意外。

万一真的在路上发生了碰撞或者故障,如何正确处置,避免二次伤害,就显得至关重要。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下车查看车子受损情况,或者跟对方司机理论。

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车辆还能移动的,第一时间打开双闪警示灯,然后尽快将车挪到最右侧的应急车道上;如果车辆已经无法移动,也要立刻打开双闪灯,然后车上所有人员,记住是所有人员,必须立即从右侧车门下车,迅速转移到高速的护栏外侧等安全地带。

车是铁的,人是肉的,站在行车道上,无异于把自己当成了活靶子,后方高速驶来的车辆一旦避让不及,后果就是毁灭性的。

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后,驾驶员要沿着护栏走到车辆后方足够远的位置,放置三角警示牌。

这个距离有明确规定,普通道路上是车后50到100米,高速公路上必须在150米以外。

这个距离是给后车司机留出的生命线,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你、减速避让。

做完这些之后,再打电话报警和联系保险公司,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错。

天气状况对驾驶安全的影响也非常大。

比如在暴雨或者大雾天气里,能见度非常低,这时候如何正确使用灯光就成了一门学问。

很多司机下意识会打开双闪灯,觉得一闪一闪的最醒目。

开车10年我才懂安全关键在细节,这些习惯让你更安全,别等出事才后悔-有驾

其实这是个误区。

双闪灯的专业名称是危险报警闪光灯,是在车辆发生故障或者有紧急情况时使用的。

在行车过程中一直开着双闪,会让后车无法判断你的转向意图,反而增加了危险。

在雨雾天气,最有效的灯光是雾灯。

因为雾灯的光线穿透力特别强,它的设计就是为了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让其他交通参与者更容易发现你的存在。

有人做过测试,雾灯的亮度甚至是双闪灯的数倍。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打开近光灯和前后雾灯,这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雨天路滑,刹车距离变长,一定要放慢车速,加大跟车距离,谨慎驾驶。

最后,还有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疲劳驾驶。

特别是长途出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盯着前方单调的道路,人很容易犯困。

很多人觉得困了就喝点功能饮料、咖啡,或者开窗吹吹风,以为能顶过去。

这些方法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清醒,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身体的疲劳。

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都会急剧下降,有时候可能就是眼睛眯了一下,零点几秒的时间,车子就已经偏离了航向,后果不堪设想。

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休息。

法律规定营运车辆的司机连续驾驶4小时必须休息至少20分钟,我们私家车主也应该参照这个标准。

感觉累了、困了,就近找个服务区或者安全的地方停下来,下车活动一下筋骨,或者在车里小睡十几分钟,效果远比硬撑着要好。

记住,安全抵达目的地,永远比早到几分钟更重要。

驾驶安全,就是由这些一个个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的,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才能真正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