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召回潮背后:质量管控成行业痛点
最近又一家造车新势力被卷进召回风波,这次是因为车辆存在自燃风险。上个月,另一家新势力刚宣布召回11.7万辆新能源车。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不禁让人想起五个月前余承东在汽车论坛上那番争议性发言——他直言在华为的质量标准下,某些车企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当时这话说得挺扎耳,不少人觉得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现在再回头看看,连续几起大规模召回事件,倒真把余承东的话给印证了。
余承东那会儿还撂下一句狠话:“别为了压成本砸了质量,质量才是最大的豪华。”这话听着像鸡汤,但细品就能尝出苦味。新能源汽车这两年确实火得不行,2025年1到8月光新能源车就卖出去960万辆,渗透率直逼四成半。可火起来的不止销量,还有各种质量问题。小鹏P7+那次召回4.75万辆,原因居然是转向系统接触不良,有车主甚至在高速上遭遇方向盘变硬的惊魂一刻。你说这车能开吗?能放心开吗?
要说行业增速确实惊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飙到2024年的1300万辆,翻了近十倍。可这背后有个怪现象:越是追求规模扩张的企业,越容易在质量控制上掉链子。鸿蒙智行倒是例外,从零到百万台交付只用了43个月,余承东还特意在微博晒成绩单。你细品这反差——一边是动辄几万辆的缺陷召回,一边是严格品控下的高速增长,答案其实很明显:质量把控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汽车产业这盘棋,玩的是精密计算。动力电池成本降了,寿命和充电速度还得跟上;充电桩建起来了,车本身的质量不能拖后腿。数据显示,2025年8月新能源车平均续航已经逼近500公里,可如果车子跑着跑着就出问题,这些技术指标再亮眼也是空中楼阁。
行业内部的焦虑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2024年汽车投资增速高达5.4%,2025年更是冲到20.2%。钱涌进来的时候,有人忙着铺产能,有人盯着订单数,唯独把质量检测流程当成了可选项。直到最近这波召回潮,才让所有人意识到: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过质量管理体系时,再炫酷的参数也掩盖不住安全隐患。
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些年也没闲着,光“十四五”期间就出台了70多项产业政策,100多个行业标准。可标准归标准,落实到每一家车企、每一台车身上,差距还是肉眼可见。有人把问题归咎于行业竞争激烈,可话说回来,连基础质量都保障不了,所谓的“智能化”“高端化”岂不是空中楼阁?
如今看余承东那句“质量是生命线”,倒像是给整个行业敲了记警钟。鸿蒙智行能在43个月内交付百万台,靠的就是严苛的品控标准。反观那些动辄几万辆的召回案例,说白了就是把质量门槛调得太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省工信厅行业动态、易车网、今日头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