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连遭舆论风暴,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信任危机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小米汽车遭遇的四次舆论风暴——碳纤维前舱盖功能虚标、车机系统强制马力锁档、智驾事故引发安全性质疑、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作11.5小时——看似孤立事件,实则折射出小米造车底层逻辑的系统性危机。这场信任崩塌的根源,在于小米将互联网思维简单移植到汽车产业时,未能完成从“流量收割者”到“责任承担者”的角色转换。

小米汽车连遭舆论风暴,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信任危机-有驾

小米汽车的四次舆论危机,本质上是“参数优先”造车逻辑的必然结果。为了快速建立技术口碑,小米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0.195Cd风阻系数等参数推向极致,却在最基础的功能实现上栽跟头。碳纤维前舱盖本不在量产计划中,却因用户对纽北原型车外观的呼声被仓促推出,这种“为了造型牺牲功能”的决策,最终让消费者为企业的激进买单。

小米汽车连遭舆论风暴,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信任危机-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小米的工程验证体系。碳纤维前舱盖从铝制切换到碳纤维仅用37天,期间调整了12条产线的焊接参数,这种赶工模式必然埋下质量隐患。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参数焦虑症已成为通病——企业将百公里加速时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把电池放电倍率炒作出金融产品般的热度,却在最基础的功能实现上弄虚作假。小米的案例,不过是这种行业乱象的缩影。

车机系统更新引发的马力限制争议,触及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深层矛盾。5月1日推送的Xiaomi Hyper OS 1.7.0版本,将SU7 Ultra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设置为“排位模式”,车主需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只能使用约900匹马力。这种“游戏副本”式的设定,彻底颠覆了用户对车辆性能的控制权。有车主愤怒表示:“我花52.99万元买的是性能车,不是驾校培训课程”。

更关键的是,购车合同中并未提及“赛道考级”条款,小米单方面通过OTA修改硬件性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这种“先宣传后限制”的做法,本质上是将用户视为试验品,暴露出企业在流量驱动下对用户权益的漠视。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车企将技术创新作为营销噱头时,往往忽略了用户对产品可靠性的基本诉求。

四次舆论风暴的核心矛盾,在于小米未能完成从互联网公司,到汽车制造商的认知转型。在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用户共创”是通行法则,但汽车作为涉及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费品,需要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严格的责任边界。

碳纤维前舱盖事件中,小米将“信息表达不清晰”作为托词,却忽视了汽车产品宣传需符合《广告法》的明确规定。智驾事故后,小米将责任归咎于驾驶员接管不及时,却回避了系统设计缺陷的根本问题。

更严重的是,小米将用户视为“流量韭菜”的价值观,在补偿方案中暴露无遗——用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打发4.2万元选装费的车主,这种“侮辱性补偿”彻底激怒了消费者。

小米汽车连遭舆论风暴,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信任危机-有驾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小米的应对策略显得被动且缺乏诚意。无论是碳纤维前舱盖的积分补偿,还是马力限制的限时解锁,都未能真正解决用户核心诉求。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通过分级驾驶培训、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平衡性能与安全,为行业提供了参考。反观小米,既未对大马力车型的安全使用进行引导,也未建立起用户参与的产品迭代机制。

小米汽车连遭舆论风暴,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信任危机-有驾

对于小米而言,这场风波既是危机也是契机。若能借此推动从“流量驱动”到“责任驱动”的转型,重新审视参数宣传的边界,完善大马力车型的安全标准,或许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转折点。

在智能汽车时代,“用户至上”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是企业长期造车底蕴的具体呈现。唯有回归技术敬畏与商业伦理,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参数狂欢”到“安全冗余”的范式革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