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话题,脑袋里第一反应是真的有几个合资品牌撑不住了?说实话,业内传言未来五年会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名单里,我心里其实比较明白水分挺大的。
先说说那几个品牌哈——斯柯达、起亚、雪铁龙、雪佛兰、别克、标致、捷尼赛思、英菲尼迪、DS。我的朋友圈里,也就开过雪铁龙的车,别人反倒是更多。我朋友小赵,做广汽修理工,在休息时跟我说:起亚那边产能转向出口了,不会突然走人。广汽这边倒是挺稳。这话我觉得靠谱,因为供应链一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牵扯太多环节,就拿起亚来说,虽然国内销量不火,但它背后做的是出口线,关键零件供应链还活得很好。说它要走,太草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广汽传祺M8宗师的资料,忍不住想插一句。30万价位,能买到配激光雷达的中大型MPV,真的不多。它车长大概5.4米,轴距近3.1米,七座布局2-2-3,空间真的宽敞。这车外观硬朗,双拼色轮毂,乍一看还被认成丰田埃尔法。这点商务接待的面子很重要,别小看客户心理。
说回合资品牌,别克和雪佛兰虽然不算差,但省油和保值率的表现上,差距还是能感觉到。我算了下,30万区间的同级别国产车和别克英朗,百公里油耗基本都控制在6.5-7L,差不多,但保值率别克好点,大概三年70%左右,国产低个5个百分点左右。可这保值好也不能光靠品牌,维修保养的方便性更重要。就这一点,英菲尼迪的销售线索很少,维修点也少,用户体验压根没法和广汽传祺比。
有意思的是,我觉得这些品牌未来五年走与不走,和他们是否能快速适应新能源趋势有关。像雪铁龙、标致,他们传统车做得还成,但新能源布局缓慢。咱都知道,换电、插电混动、纯电啥的,供应链和研发压力都不小。电池,就像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得清楚菜谱才能做好,零零碎碎拍脑门不行。尤其中国市场,变数多、节奏快。记得有次和朋友聊起标致7座MPV是不是快来中国上市,他居然说没听厂里再强调了。这事儿,我听着就凶多吉少。
说实话,我之前也以为起亚会退出,因为销量一直一般。但细想下,它背后韩国工厂的输出来支撑国内品牌形象,这撑门面的态度可能撑很久,短时间撤不掉。这逻辑有点变相守株待兔,但适合解释目前的混乱局面。
说到广汽M8宗师搭的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那真不是吹牛。它用的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254TOPS,27个传感器加持,照理说99%的城市复杂环境能应付。这个辅助驾驶技术算得上国产之光,平时试驾看到软件还会针对复杂路况灵活调整,真有点意思。对比合资品牌里那些传统低配款,M8至少在智能化那头先跑了一大步。
我也不敢说这车就是完美无缺。智能驾驶系统偶尔还是会迷糊,偏了偏方向盘,系统警告还闹腾半天。这部分可能是数据模型刚起步,接下来得看Momenta怎么持续迭代。毕竟软件迭代快,硬件不便宜,这背后供应链的软硬协作,是个复杂活儿。
说到供应链,这玩意儿实在太像接力赛。零件准时到,工厂才能正常生产。哪怕一点卡壳,整条生产线都得停。中国汽车市场这么大,需求变化快,零部件供应商和厂家谁出错,车企利润立马缩水。你说合资品牌供应链是不是更稳?未必,毕竟中美贸易、疫情反复啥的影响不少。国产品牌像广汽反应更灵活一点,能快速切换供货通路。实操上,这差别挺大。
我旁边朋友昨天还吐槽:这新车好看,但维修费快赶上买二手车了。这话让我想到,不管品牌多牛,成本控制下,消费者才是真的决定谁活谁死。
想问你们,面对这样的合资品牌消长,大家会不会更愿意尝试国产车?尤其智能技术和空间配置越来越打眼的MPV,是不是该给国产品牌多点机会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感觉,中国市场未来5年可能会洗牌,但比撤出更大概率是重组和内卷升级。你怎么看这个智能+空间双核心打法呢?敢不敢赌一把传祺M8宗师会是未来国产MPV的标杆?
最后留个细节:这几天,我撞进传祺4S店看到他们M8宗师展车配的真皮座椅,触感比想象的还细腻,体验感挺舒适。买MPV,除了数字,更该盯着这些细微感受才靠谱,不是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