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最近采访的一位丰田维修师傅的话来说,电动车的隐藏式设计让他都烦上了:有时候顾客车门打不开,我得跑到车顶,拆个天窗检查信号线,真是麻烦死了。这家伙说得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道理。2023年我在广州参加新能源汽车展,注意到现场展示的30台新款电动车里,有超过半数采用了全触屏操作,连空调风向都得在主屏滑动选,体感上比传统车窗那些实体旋钮复杂了不止一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天我还搭话旁边一位特斯拉的老用户,他苦笑着跟我说:你说这车开窗都得先解锁屏幕,然后用语音喊两句,真的不太方便。我有次开车窗,结果屏幕死机了,最后只好开窗车顶救急。他这话让我想起,设计师们在研发新车时,像是拿手机APP改造车机系统,一上来就想把一切功能都塞进大屏幕里,这么做,是不是忽略了车内的实操惯?我不太确定,只能猜测,设计团队可能觉得未来感和科技感能吸引年轻买家,偏偏没考虑到实际的操作复杂度和应急功能。
不仅如此,供应链角度倒是有趣。我觉得这就像做饭,先做基本的米饭和菜,再去想摆盘花样。但现在情况反倒像厨师抛弃锅铲,非得用手机控制火候,这就麻烦了。举个例子,某款主流电动车的自动空调面板,是由三家公司分别供应温度传感器、触控芯片和执行电机,这三者配合一旦出错,车主根本没得手动调节,得进店等修。这里面有一个供应链博弈的意思:大家都想把控制模块做得更智能、更集成,好抢占利润和话语权,可稳定性和易用性反而退步了。
话说回来,我前面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电动车里也不是所有新设计都差。拿大众ID.4来说,虽然那个四个车窗变两键我一开始看着像谜题,但它确实省了车门面板空间,让音响扬声器布局更均匀,提升了车内音质。设计师那句话我还挺认同:我们不是为了难用,而是想为用户打造更高质感的座舱体验。这逻辑我也认可,只不过对老一辈车主和维修工来说,真的很不友好。有点像我对智能家居的看法——喜新厌旧的人欢呼,传统派闷声吃不消。
反正这仨我天天接触的销售同事,经常吐槽按键越少,客户反倒越抱怨:这些新车新技术,售前讲得天花乱坠,能不能简单点,手感别丢了?这让我怀疑,是不是厂商在炫酷和安全之间走偏了?欧洲那边早就见红灯。2026年开始,欧洲NCAP明确点出,关键功能必须配置物理按键,否则不给高分评级。国内也有类似趋势,尤其按钮布置越发严格,美国对特斯拉的那起门把手安全隐患调查也表明监管在盯着这些隐藏式设计。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用户没那么耐心玩找不到开门键的游戏,特别是老人和女司机,这一点销售小王就特别跟我强调过:客户来到店里,眼睛马上就在找那个传统门把手,等确认是隐藏的鼠标才买,心理防线就放下了不少。这让我意识到,设计师再怎么创新,如果无视用户心理,开局就输了。用户心理这东西啊,真的很难靠算法建模。
我突然想到,汽车设计会不会变成反人类设计的例子,就是因为设计师本身思维和用户实际需求脱节?他们可能天天泡在高端研发室里,把数字模型看得比驾驶乐趣还多,忽略了把车当工具的人真正想要什么。这里面还有一个没细想过的可能:是不是智能设计太强调视觉冲击,反而牺牲了触觉和操作直觉?就像吃饭只顾颜值漂亮,结果味道一般,也不耐饿。
再说安全底线这块,很多智能设计师忽视了坏了怎么办的场景。手机坏了,还能重新刷机或者换电池,车一旦关键零件或传感器坏了,这可不是换个屏幕就解决问题。电动车因为高压电系统的复杂性,出现故障不是扭开螺丝那么简单,有时候得专门拆解,这让维修成本和时间成本比燃油车高出不少。我粗略计算过,一辆电动车的维修费用至少比传统车高20%-30%,特别是电子控制系统相关问题。
再提那个隐藏门把手,我在一个车主群里看到有人发帖吐槽:我家小孩写作业不小心碰了车门边缘,门把手连滚带爬没弹出来,结果扯了半天。这事儿看似小事,但对紧急取车和逃生都有隐患。复杂设计带来的安全隐患被曝光越来越多,难怪监管频频出招,也让设计师们开始重新思考,怎么在不丢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搞智能创新。
给你提个小问题,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新车也越来越像你身边那个有点智能的家电,复杂程序多得让人摸不到头脑,反倒最简单的物理按键被按成稀缺资源?这是不是智能设计大繁至简的走向,还是误入了华而不实的怪圈?我自己还没得出结论,只知道每次动手实操,那些隐藏按键和菜单式操作真让人抓狂。
最后想说的,是不是该设计师们能认真倾听维修师傅和销售一线的声音,别光在会议室里画图纸,真正从用户出发,再雷厉风行地给智能背书,而不是让车变成反人类神器?毕竟,车到底是给人开的,不是给设计师炫技用的。
对了,前两天我又翻了翻库存的二手车成交数据显示,同价位的电动车保值率整体比燃油车低大概5%-10%(这是样本少的估计),这是不是和设计操作体验和维修成本直接相关?谁知道呢(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这倒是提醒了车企:设计超过安全的代价,不只是口碑,还有钱袋子。
你觉得呢?隐藏式门把手和大屏幕到底是科技发展必然,还是一种方便设计师而不方便用户的变相折腾?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