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业内待久了,心里其实都明白,增程式这条路,慢慢在向高端转型,尤其是那些愿意多花点钱换个省心的用户。你说,谁买这东西?估算,70%的高端用户,可能会觉得带油箱就是安心标配,省心、方便、不用担心充电难题。这些人,城里开、短途城市代步,偶尔长途自驾,一次充满大概30-50分钟,能跑几百公里,够用就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销售都说,客户的第一问,从能跑多远变成了多久能充满。这其实很直观:谁还会在意油箱多大?带油箱变成了过去式。尤其是钱多点的客户,他们觉得纯电600km+800V快充,从什么角度都比油箱划算,污染、麻烦都省了。市场普遍觉得,12、13年那会纯电150公里就够了——问题在于卡在了慢充网的瓶颈上。而今天,纯电续航都上到800km,千瓦时成本也在跳水。
不过啊,要说增程式要死了我还不太信。毕竟,有钱人开车不在乎公斤数,不在乎几万块钱,追求舒服、省心,真的是他们的偏好。试想,一线城市的郊区买了个纯电,其实大部分时间都跑不远,不用担心充电慢。但,回老家长途,还是要个增程车。那种次日再充电风险太高。
你会不会觉得,我说的有点偏心?不过也是真的,尽管整个市场在向纯电倾斜,但出远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还是愿意留一辆增程车作为保险。我身边一朋友,去年买了辆纯电车,说省油、方便。但上次回家开了一次长途,充电站排队,他都懒得等。于是,去试了部增程版,他说:这才叫稳妥。。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增程逐渐在变高端,能匹配一些特殊需求。
但问题来了,成本在飙升。你算过没有?一辆配80kWh电池,若价格下降到每Wh0.42元,电池就得4.2万左右。再加上增程器、冷却系统、油路,整车成本可能比纯电贵出不少。统计数据显示,在15-20万价位,纯电盈利空间比增程大约多出8000元。这就是市场的物理定律,成本压力让增程变得越来越难。
也别以为增程就真的被淘汰。我觉得它还会在一些场景活着。偏远地区,光充电反而成了负担。有个行业朋友说:居民区内部,充电桩少得可怜,晚上插着,第二天早上能跑出100km已是奇迹。但如果加个增程器,什么续航都是玩家。我不知道,你是否觉得,未来是否还会有人坚持用油作保障?我估计,那批喜欢油站、喜欢听汽车引擎轰鸣的人,可能还是愿意为这点差别付费——这是他们的生活惯。
行业内部也在发生你死我活的战斗:电池厂把全力押在纯电的成本降低上。宁德时代公布:明年,三元锂电池包价格会跌到每Wh0.55元,比现在还低,不到一年前,这数字还是0.65元左右。比起增程的成本,纯电的性价比越来越高。甚至有人调侃:一辆车的成本差不多能用换算——如果再算上车的维护费,增程就更不占优势了。
可问题依然没那么死,毕竟,很多用户还是图个省心。我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认识的中高端用户,纯电纯粹够用,但偶尔出远门还是会开增程车。他觉得赶紧装个家用充电桩,也差不了多少,省事。另一个是我娃的同学,他直言:我根本没在意,短途城里基本充满不用考虑油,长途提前规划一下就行。这让你想到没有?增程到底会变成高端专属还是会逐渐退出呢?我一直在想,万一这些高端用户都变成纯电拥趸,增程还能撑多久?
这样一想,市场的冷暖其实还挺复杂。问界这个品牌,倒是少数还能保持增长的。去年买车最看重华为全栈智能,而不是增程节油。问界的第三个生命线,在于科技感——比如说,自动驾驶和人机交互体验。你会不会觉得:未来一种可能是,增程只留给‘特殊场景’?比如偏远地区,或者一些工厂、矿区,小众市场。
或者,等个几年,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量产,增程器的用武之地可能就真的不多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带着发动机的新能源车,或许就会变成特定场景的小众产品——比如越野、极限环境。
说到这里,我在想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增程器的反击会在哪个场景出现?还是说,它早已变成了遗产?我自己还没有完全确定,只是觉得,市场或许还会有一些变数。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