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什么公司都想跨界造车?
富士康造车这事儿翻来覆去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可到目前为止,连量产车影子都没见着。
这次东京车展又来了一波新消息,说是纯电MPV概念车露了个脸,还给了个时间点,2027年发布。
说实话,听到这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富士康到底图啥?
一做手机的,非要折腾造车,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想想富士康的身家背景,确实有胆子折腾。
鸿海精密那是富士康的老家,干的是全球代工大户,从苹果到各种电子产品,靠着组装玩意儿年年赚得盆满钵满。
可问题是,手机市场乌泱乌泱都是人,利润越来越薄,想找新出路也正常。
可为什么是造车呢?
是不是觉得电动车也像手机一样,搞个零部件拼拼凑凑就能做出来?
这问题其实不简单,造车和造手机完全不一样,哪怕都是拼零件,也有本质区别。
富士康不是第一次折腾造车,早在2021年就吹过牛,说要出一台Model E纯电动豪华轿车。
还找了裕隆汽车合作,说是意大利设计团队宾尼法利纳操刀,还搞了什么脸部识别解锁、智能车窗系统,配置听起来挺唬人,续航755公里,零百加速2.8秒,价格也不算离谱。
看着挺美好对吧?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Model E压根没量产,车迷们连实车都没见过。
为什么富士康造车会这么难?
其实造车这事儿门槛比手机高太多。
手机都是电子零件,拼起来只要供应链稳,基本没啥技术壁垒。
可汽车不一样,尤其是纯电动,涉及三电系统、底盘、车身安全、行驶质感,哪一样都不是简单的代工能解决的。
富士康虽然钱多,但造车需要经验、技术、渠道、品牌,哪一项掉链子都难成气候。
你看特斯拉,也是一路踩坑才成了今天这样。
更有意思的是,富士康还跟日产传过绯闻,说要收购日系老牌车企,最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没个下文。
这样看来,富士康不是没想过找个捷径,拿现成的车企当跳板,但人家日产不傻,怎么可能随便让人收了?
这几年,很多新造车势力都想搞收购,结果不是被拒就是后续没啥动静,造车这行还是得靠自己一点一点磨出来。
说到这次新消息,富士康又拿出了一个新概念车,还是MPV车型。
关键这车不是自己品牌直接推出,而是以夏普的名义亮相的。
夏普啥来头?
其实早被富士康收了,富士康成了大老板。
所以这回夏普亮相的LDK+第二代概念车,本质上就是富士康在背后操盘。
外观设计说实话有点一言难尽,方方正正,没什么流线型美感,估计设计师还是想着空间实用为主。
环形LED日间行车灯,看着挺科技感,双侧滑门倒是很接地气,毕竟MPV还是图个方便。
车内搞了可旋转座椅,这点还是挺新鲜的。
现在大家对MPV的需求其实不局限于商务,更多人拿来家用,希望有个大空间,带娃出去玩方便。
富士康这回算是摸着市场脉络了,别整天盯着轿车,MPV机会其实不小。
但问题来了,富士康能把这个概念车真的做出来并且量产吗?
说是2027年发布量产车,可这话大家听了多少次了?
概念车画大饼,量产车遥遥无期,这套路在国内早玩烂了,谁还会轻易相信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问一句,富士康造车到底有没有机会?
还是说这就是一场资本运作,吹完牛拉投资,然后最后收拾行李走人?
其实富士康不是没有资源,钱、供应链、甚至品牌号召力都有,但造车最难的是把各种资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新势力阵营里,蔚小理、特斯拉、比亚迪这些玩家都不是吃素的。
你看现在造车圈,新势力几乎每年都要死掉一批,能活下来的都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硬角色。
技术、渠道、售后、品牌、用户体验,哪一样缺了都走不远。
富士康能靠多年代工经验把车造出来,未必能靠经验把车卖出去,售后服务、品牌认同、用户口碑,都是要时间积累的。
你看特斯拉也是靠着一款爆款车型和马斯克的个人魅力才打下现在的江山。
再说回市场,纯电MPV这个细分市场其实很有潜力。
国内这两年MPV销量暴涨,尤其是家庭用户升级换代,带娃出游需求不断增加,传统SUV空间不够,MPV刚好满足需求。
可是,纯电MPV难度其实更高。
续航、空间、动力、舒适性都要兼顾,这比做个小轿车难多了。
富士康敢在这领域下场,也是看准了未来趋势。
但愿别是看得太乐观,最后又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
另外,富士康跟夏普的绑定,其实是一种资本整合。
现在很多跨界造车,都是靠收购、联合,把资源集中到一起,试图降低风险、共享技术。
夏普长期亏损,被富士康收了大头股份,现在变成了富士康的造车马甲,可这种模式到底能不能走通,还得看后续运营能力。
你看很多国内造车新势力,都是靠资本合伙人模式,前期烧钱,后期拼命融资,但最后能站住脚的还是靠产品说话。
回头看富士康这几年折腾,从Model E到Model A再到这次LDK+,每一回都是概念先行,产品落地却始终是个谜。
是不是富士康太爱画饼?
还是说造车本身比他们想象得难太多?
我个人觉得,富士康如果真想在造车这行立住,一定要改变思路,从“代工思维”转向“品牌思维”和“用户思维”。
以前做手机,是给苹果打工,拼的是供应链和成本控制。
造车不一样,光拼成本没用,买车的人要的是品质、体验、售后保障,这些靠拼零件是做不出来的。
富士康造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其实还是供应链和资本,能快速把一个项目从零推到一。
但劣势也很明显,缺乏造车经验,对市场理解不够深,品牌积累几乎为零。
你看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做了十几年,才刚刚在市场站稳脚跟,富士康如果光靠钱和概念,杀进来未必能砸出水花。
市场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能不能做出让人心动的产品。
我也在想,如果富士康真的能把MPV概念车做出来,还能保证品质和售后,消费者会不会买账?
这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你造车可以找设计师画图,可以找工厂拼装,但最后落地还是要看用户是不是愿意掏钱。
国内MPV市场现在竞争也挺激烈,别克GL8、腾势D9、理想MEGA,各有各的优势。
富士康新车要想杀出重围,不能只靠概念和新鲜感,得有真功夫。
所以说,造车不是喊口号,得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干出来。
2027年发布量产车,听着挺振奋人心,但到时候是不是又是一纸空文?
这问题还得打个问号。
说白了,富士康如果能把这事干成,确实能给行业带来新气象;但如果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也就图一乐,看看热闹罢了。
最后想说,造车真的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富士康这路走得有点绕,既想靠老本行拼供应链,又想靠收购整合资源,还想画个概念车吸引眼球。
可能他们觉得电动车是风口,早晚能飞起来,但风口上的猪也可能摔得很惨。
市场不会因为你有钱就给你机会,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你是富士康就买账。
还是那句话,靠产品说话,靠服务留人,这是造车的不变法则。
如果你问我富士康造车这事怎么看,我只能说机会有,但挑战更大。
产业升级是趋势,跨界创新没错,但千万别把造车当成组装手机那么简单。
能不能成,得看他们是不是真肯花时间钻研技术、打造品质、服务用户。
如果只是画大饼圈钱,最后一地鸡毛;如果真心想做长远,那就得扎扎实实干下去,哪怕慢点,至少别让大家一次次失望。
2027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富士康到底能不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