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动作,一场大讨论】
“我就叼了根牙线棒,怎么就算违法了?”江苏无锡的钱先生盯着手机上的处罚通知,心里堵得慌。今年8月25日,他开车时顺手把用过的牙线棒叼在嘴里,结果被摄像头抓个正着。隔天,他收到了一条警告处罚:“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钱先生委屈极了:“我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盯着路,车开得稳稳当当,凭什么罚我?”他在“交管12123”APP上申诉,却得到回复:“叼牙线棒可能分散注意力,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这事儿像根刺,扎在他心里三个月。直到11月12日,事情突然有了转机——无锡宜兴市交管部门宣布:处罚不当,立即撤销!
【从处罚到撤销,一波三折】
1. 牙线棒引发的“冤案”
那天下午,钱先生开车路过市区右转车道。他刚用完牙线,顺手叼在嘴里,心想:“反正手没离方向盘,眼睛也没瞟别处,能有什么事?”没想到,这个动作被高清摄像头拍得一清二楚。第二天,处罚通知来了:“警告一次,违法行为:妨碍安全驾驶。”
钱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懵了。他特意调出抓拍照片:照片里他目视前方,双手规规矩矩放在方向盘上,除了嘴里那根小小的牙线棒,一切正常。他忍不住吐槽:“要是叼牙线也算违法,那开车嚼口香糖、唱歌的人是不是都得罚?”
2. 申诉碰壁,网友炸锅
钱先生不服气,在APP上提交申诉。客服的回复很坚决:“叼牙线棒如果分散注意力,就属于违法。”更让他困惑的是,不同部门的说法居然“打架”——无锡交通指挥中心说“算违法”,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却说“不算”。
这事儿被媒体报道后,网友吵翻了天。支持处罚的人说:“今天叼牙线,明天叼香烟,必须管!”反对的网友调侃:“难道以后开车连打哈欠也要罚?”
3. 逆转:撤销处罚,批评工作人员
11月12日,在“问政江苏”栏目报道后,事情迎来转机。宜兴市交管部门重新核查后承认:钱先生的行为未实质影响驾驶,处罚确有不妥。不仅撤销了处罚,还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承诺优化执法流程。
接到通知时,钱先生长舒一口气:“终于还我清白了!”但他也表示会吸取教训,“以后开车,连根牙线都不敢叼了。”
【小牙线为何掀起大风浪?】
1. 法律条款的“模糊地带”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有个“兜底条款”——“驾车时不得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这条规定本意是防范未知风险,但具体什么是“其他行为”,全靠执法者判断。
就像钱先生案中,同样一个行为,市里和省里给出不同解读。法律专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说‘不能做危险动作’,但没具体说哪些动作算危险。有人觉得翻跟头危险,有人觉得跑步也算,可不就乱套了?”
2. 分心驾驶的“隐形陷阱”
分心驾驶的危害确实不小。研究显示,司机低头捡东西一秒,车就能盲开十几米;摆弄手机的事故率更是酒驾的6倍。但问题在于:叼牙线到底算不算分心?
钱先生的案例中,复核人员发现他全程驾驶规范,牙线棒没影响操作。这就好比有人边开车边听广播,只要注意力在路上,就不算违法。可见执法的关键不是看司机嘴里叼什么,而是看驾驶行为本身是否安全。
3. 执法温度比严格更重要
这件事最让人暖心的,是交管部门敢于认错的态度。一句“原认定不当”,不仅消除了钱先生的委屈,更体现了法治的进步。
一位退休交警老张感慨:“早些年,处罚单开出去基本不改。现在能听取百姓声音,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正如钱先生所说:“我不怪工作人员,他们也是依法办事。但能撤销处罚,说明社会越来越讲道理了。”
【开车那些事儿,规矩该怎么守?】
1. 这些行为真会被罚
虽然钱先生的处罚撤销了,但有些动作确实是“雷区”:
开车抽烟:明确定义为妨碍安全驾驶,罚你没商量
双手离方向盘:比如调车载导航、弯腰捡东西
长时间通话:即使免提,如果影响判断也可能被罚
关键看两点:是否实质性影响操作?是否显著分散注意力?
2. 老司机的“安全哲学”
开了30年出租车的老王有套心得:“开车如修行,心静路才宽。”他说,真正的安全不在交规条条框框里,而在司机心里:“你尊重道路,道路就保护你。”
他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跟情绪较劲(路怒最危险)、不跟时间赛跑(赶时间易出事)、不跟小动作纠缠(像叼牙线这种,能免则免)。
【一根牙线照见的进步】
钱先生的牙线棒,最终成了推动执法精准化的小契机。宜兴交管部门承诺“优化审核流程”,意味着未来执法会更注重实质影响,而非机械套用条款。
这让人想起另一位司机李师傅的话:“路上没有完人,只有互相理解的普通人。”执法者会犯错,司机也会疏忽,但只要愿意沟通、敢于纠正,我们的道路就会更安全、更温暖。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法律条文,旨在传递安全驾驶理念。具体案例请以交管部门认定为准。)
点击“关注”,听胡同口的热乎气儿,唠老百姓的身边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