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变化,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吃水果的惯。以前,苹果、香蕉基本就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日常需求。现在呢?多样化的选择越来越多。尤其是在SUV市场,10月份销量排名一出,我就觉得,这次真的有点不一样。
先说那个老江湖般的Top10车型吧,居然还这么多油车在里面混迹,新能源虽说在不断崛起,但销量前十,油车占了六席。你说奇怪不奇怪?这让我在想,消费者买车的惯,到底还在往哪个方向走?我记得,一线销售朋友说过,大部分人还是关心油耗和价格。也难怪,大部分家庭预算有限,买车不就是要实用、划算嘛。
我翻了几份数据,体感估算,10万到15万区间的车型,油车的市场份额还是挺大的。比如大众探岳,售价13万元左右,车型成熟,保值率高,性价比靠谱。与之相比,探岳L换代后,变化不大,销量还跟不上老款,这也印证了成熟车型靠稳定,创新车型还得磨刀。
说到大众,脑海里浮现送修次数——我一个同事去年说,一次保养,要比预期多花个几百块。大众的零部件,确实像那种家用电器,耐操又贵。问他,修一次车,可以换几次手机?他说差不多吧。这个比喻大致说明问题:车子就是个耐操但贵的生活必需品。
反观新能源,一直在后面努力追赶。特斯拉Model Y,几年前还是供不应求的网红,这次掉队一点,我觉得原因有两方面:配置调整带来的观望情绪,以及国内竞品不断出新,压力越来越大。上个月卖了五万多台?确实牛,但这月只剩下不到两万八,也难怪——一方面,车市的新鲜感在减少;另一方面,国产品牌推得更放得开,价格透明化,配置实在,比特斯拉硬核更贴地。
提个小跑题: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年轻人买车,越来越喜欢那种方块造型,可能也是颜值即正义吧。比如我朋友,年前看了两圈,最终锁定了方方正正的吉利星越L。说实话,那个手感,跟我曾经试过的动力其实差不多,但外观更吸引人。设计的变化,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台车会被谁喜欢上。
说回销量,元UP跃升到第六,七万多的小SUV,用买海鸥的钱买车,确实挺吸引人。有人要买品质,有人看重价格,但最终都被性价比绑架得死死的。这款车在去年基础上加了个入门版本,刺激了销量。用我朋友的话说,网红图也不算太差,关键是比想像中的还实用。
站到更高处看看,方程豹钛7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年轻化设计,标配2.0T,跟比亚迪的唐比,价格还更友善。这帮年轻人,看准另类的格局,买车不一定非得追豪车或者满配。而且,设计师自己也说,年轻人就是喜欢那种方度,圆润的特色太大众了。你觉得像这样的后起之秀,还能撑多久?我猜不了,反正目前,销量突破2万多,算是成功。
吉利星越L也不让人失望。月销超过2万1,买它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设计端庄、配置够用、价格合理。想起我邻居阿姨,每次换车,第一要务是省油又稳,不像我身边的小伙伴,总是盯着动力大不大。这不,RAV4荣放也是证明了持久魅力—买家更关注的是可靠性。
不过我怎么想,销量高的车,不一定意味着完美无瑕。我曾经问门店的销售,这个车的油耗?他说,还算不错,百公里6升左右。其实我心中暗暗嫌弃,百度上一搜,比起同级别的,省油确实还算优质,但那也只是个实用指标而已。毕竟,油耗在不同司机心中占比不同,有人看重燃油经济,有人觉得油贵点又不算差。
然后就想到买车这事,确实是个折中游戏。比如我表弟,去年买了个家庭用车,预算不多,最后选了个比亚迪宋Plus,十万多,空间大,配置还可以。他说,最起码不烧油,省心。这一点,挺能代表很多人的想法:买车,还是得实实在在。
看着销量榜单小米YU7一蹦而出,虫子都能嗅到,网红的力量有多大。33662辆的销量,几乎把发展空间都压缩到最小。现在听说,产能成了限制因素——你们觉得,一个品牌的爆款,是不是越火越难控制?我猜了下,起码短期,没人想看到断货的新闻。这款车,价格没特别调低,保值还很出色,花得起的,实际就是广告+口碑作用。
这让我陷入了沉思:车市会朝哪个方向走?又或者,消费者的心理,是不是正由实用性逐渐转变为品牌+场景?毕竟,买车不就像穿衣服,要看舒服、耐看、还能秀一把。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除了技术和配置,最重要的,还是心里感受?或者,你觉得下一款会爆款的车型,会是什么样?其实我也在等着,那个意外的惊喜——也许,就是一个看似普通,但做得到极致的车。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