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车主诟病,自动启停为何仍是燃油车的 “保留节目”

在汽车的众多配置中,自动启停功能颇具争议,堪称燃油车中最让人又爱又恨的设计之一。不少车主一上车,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关掉自动启停功能。可即便饱受诟病,自动启停功能却在燃油车上沿用至今,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被车主诟病,自动启停为何仍是燃油车的 “保留节目”-有驾
自动启停,英文缩写为 SST(Start&Stop) ,其工作机制并不复杂。当车辆刹车停稳后,系统会自动让发动机熄火;而当驾驶员准备再次前行,踩下油门或松开刹车时,发动机又能迅速重启。这项功能旨在应对车辆频繁的短时间停车场景,比如在城市拥堵路段走走停停或长时间等红灯时,让发动机暂时 “休息”,以此降低不必要的燃油消耗。
从理论上来说,自动启停的省油效果相当可观。汽车处于怠速状态时,发动机依旧在运转,持续消耗燃油。一般情况下,汽车怠速转速在 800rpm 左右,开启冷空调或者气温较低时,转速还会升高至 1200rpm 左右。发动机每一次做功都离不开燃油,怠速状态下的耗油量不容小觑。在理想气温环境的低负载状态,每小时耗油量大约为发动机排量的一半;开启空调或气温过低,每小时耗油量则与发动机排量相当。以一辆搭载 1.5L 发动机的汽车为例,怠速油耗可达 1.5L / 小时左右。而自动启停功能介入后,停车期间发动机熄火,自然避免了怠速阶段的燃油浪费。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综合工况下,自动启停系统能减少大约 8% 的油耗和排放;在拥堵的市区,节能效果更可达到 10% - 15%。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自动启停功能却饱受车主吐槽,缺点十分明显。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车辆频繁地走走停停,发动机也跟着频繁启动和熄火。启动发动机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即便是专为自动启停配备的增强型电瓶,也难以承受如此高频率的放电,久而久之,电瓶很容易亏电。而更换一块专用铅酸电瓶,费用往往要上千元,相比节省下来的那点燃油钱,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此外,燃油车的空调制冷系统依赖发动机带动压缩机运转,一旦发动机熄火,压缩机停转,蒸发器无法降温,车内就没有了冷风。在炎热的夏天,车辆频繁在信号灯前等待,车内温度忽高忽低,乘坐体验直线下降。更有甚者,在一些特殊场景下,自动启停功能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在坡道停车时,系统的反应速度若不够快,车辆松开刹车后容易出现不稳定、溜车的情况。
既然缺点如此突出,那自动启停功能为何还能在燃油车上保留呢?这其中,车企的利益考量占了很大比重。汽车行业实行的 “双积分” 政策,让车企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双积分” 即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车企为了降低平均燃料消耗量,获取足够的积分,不得不千方百计降低车辆油耗。而自动启停功能在车辆油耗测试环节能发挥显著作用。在 WLTC、NEDC、CLTC 等油耗测试标准中,均有模拟城市路况的测试部分,包含停车等待场景。自动启停功能开启后,测试过程中的怠速油耗得以避免,能有效降低车辆的测试油耗,帮助车企降低积分压力。所以,哪怕这一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饱受诟病,车企为了满足政策要求,也依旧热衷于将其搭载在车辆上。
当然,自动启停功能也并非毫无改进的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车企开始优化自动启停系统。一方面,改进发动机的启动控制算法,让发动机启动过程更加迅速、平稳,减少启动时的抖动和噪音,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研发更耐用、性能更强的电瓶和起动机,以应对频繁启停带来的损耗。此外,部分车辆还为车主提供了更多对自动启停功能的控制选项,比如可以设置在特定驾驶模式下自动关闭该功能,或者允许车主记忆上一次关闭自动启停的操作,避免每次启动车辆都要手动关闭。
自动启停功能虽然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使其在燃油车领域仍有存在的必要。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完善,或许这一饱受争议的功能,能真正成为车主们的好帮手,在节省燃油和提升驾驶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