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里那个拽上天的美国车手,现实中可没这么风光。1993年到现在,能开上F1赛车的美国佬满打满算才四个,最近那个叫萨金特的小伙子,拼死拼活跑37场比赛才捞到1个积分。这跟电影里布拉德·皮特演的那个开挂主角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电影里那辆虚构的"极速巅峰"赛车,前脚还在垫底吃灰,后脚就跟红牛法拉利这些豪门车队掰手腕。现实中的F1工程师看到这剧情怕是要笑掉大牙——要是改个空气动力学套件就能咸鱼翻身,哈斯车队早该拿世界冠军了。更离谱的是主角那个引发安全车的"神操作",放现实里国际汽联能把他驾照当场撕了,车队老板估计得心疼修车钱心疼到睡不着觉。
可你说这片子不好看吧,电影院里的引擎轰鸣确实让人血脉偾张。导演科辛斯基不愧是拍过《壮志凌云2》的老手,赛车镜头拍得跟空战似的刺激。普通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只有资深车迷在座位上直撇嘴:"这特么比爽文还离谱!"特别是主角带着重影开车那段伏笔,最后居然屁用没有,契诃夫老爷子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主角海耶斯的人设,挂着中年危机的名头,干着龙傲天的买卖。三婚离异的落魄车手,回到围场就变成万事通——能教菜鸟做人,能帮技术总监怼性别歧视,连扑克牌局都赢得恰到好处。这哪是中年危机啊,分明是美国梦的硬广植入。就像苹果之前那部《足球教练》,美式橄榄球教练跑去英超当救世主,套路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要说赛车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2019年那部《极速车王》才是教科书。同样是美国车手挑大梁,人家就把恩佐·法拉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对手,而不是工具人反派。现在这部《F1》倒好,把欧洲人玩了七十年的精密运动,拍成了德州牛仔的个人秀。难怪有车迷吐槽:"这电影该改名叫《美国队长之决战围场》"。
最讽刺的是电影里那些真实素材——汉密尔顿客串、梅赛德斯技术支持,活像给这个美式童话背书。可现实中的F1围场,美国车手混得还不如日本车手滋润。安德雷蒂老爷子之后,美国人在F1最好成绩也就是个分站领奖台。电影里皮特那个角色动不动就教育后辈"赛车是门艺术",现实里美国年轻车手想进F1,得先学会在欧洲低级别赛事当孙子。
这片子就像好莱坞精心调制的鸡尾酒,用顶级特效当基酒,掺点中年危机当苦精,再撒上一把美式英雄主义的糖霜。喝的时候挺带劲,后劲上来全是套路。要说它完全没价值也不公平,至少让不少路人粉知道了F1不是纳斯卡那种左转比赛。只是当片尾字幕升起时,真正的赛车迷可能会想起《极速车王》里那句台词:"当引擎转速到9000转,所有花招都不好使了。"可惜在《狂飙飞车》的世界里,最大的花招叫做"主角光环"。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