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这事儿怎么说呢,颇有些吊诡。
那边厢,大伙儿都勒紧裤腰带,锱铢必较;这边厢,新能源小面们,身价倒是水涨船高,敢情是拿准了要卖出个金疙瘩价儿。
就说这菱势黄金仓,新款一露面,直接捅破十万这层窗户纸,顶配更是敢要价十三万多。
难不成,这年月,拉货的“小四轮儿”也镀金了?
先别忙着朝厂家扔臭鸡蛋。
咱先捋捋这车的盘算,明摆着是瞅准了城市配送这块肥肉。
随着电商这玩意儿越玩越大,末端物流的需求那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前烧油的,乌烟瘴气不说,进城还各种设卡。
换成电动的,好像一下子就“俏”了。
可这茬儿也来了,凭啥这么贵?
厂家准得振振有词,说啥电池忒费钱啦,技术鸟枪换炮啦,行头也更扎实啦。
你看这新款,电机马力大了,续航也多了十几里地,还支持快充和对外放电。
听着,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可真就这么回事儿?
左近那些个角儿,吉利远程星享V也好,上汽大通MAXUS大拿V1也好,长安跨越星V7 EV也好,哪个也不是吃干饭的。
真要是打起价格战,谁也不想当那冤大头。
可话说回来,这些车,动不动十几万的身价,真配得上“小面儿”这名头吗?
这就得说道说道这其中的门道了。
一方面,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政策各种撑腰,厂家自然要往这杆大旗底下钻。
另一方面,城市物流的胃口确实在变大,而且对电动车这玩意儿也越来越上心。
厂家一瞅,哟,这不是天上掉馅饼?
可这里头,没准就有点“误伤”了。
真正仰仗小面儿过活的,多半是那些小本生意的个体户。
让他们掏出十几万买辆车跑腿,这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们更在意的,是皮实、耐用、能装货的家伙事儿,而不是那些花拳绣腿。
所以,当我们瞧见这些“升级版”的电动小面儿时,是不是也该寻思寻思,这到底是哪个爷的需求?
是市场真就指着这个,还是厂家为了追逐油水,愣是“捏咕”出来的需求?
兴许有人会说,市场经济嘛,价钱是供需说了算,厂家定得高,自然有冤大头。
这话不假,可别忘了,市场背后,还有政策、规章,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担当。
要是大伙儿都只顾着往钱眼里钻,而忘了那些真正需要搭把手的人,那这市场,怕是也走不远。
而且,这码事儿还真不是个例。
细琢磨琢磨,现如今不少玩意儿,都在奔着“高大上”、“智能化”去,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都塞进去。
可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又有几样呢?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结为“消费升级”时,是否忽略了,有一拨人,他们只是想用更省钱的法子,解决更实在的难题?
厂家一味地贪图高利润,搞不好最后会把这拨用户给丢了。
归根结底,做产品,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多听听用户的吆喝。
别老想着“重新定义”,也别总想着“改天换地”。
老老实实地把东西做好,才是硬道理。
说到底,对于那些真正靠小面儿吃饭的人来说,能多跑一趟活儿,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都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