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莫非我的座驾也要被‘请君入瓮’了?”
这年头的汽车召回通告,简直跟连珠炮似的,轰得人晕头转向。
前些日子还跟老友炫耀新入手的车开起来得心应手,今儿就收到讯息,说你的爱驹可能潜藏安全风险,得去4S店“返厂再造”。
这感受,宛如刚饕餮了一顿盛宴,结果被告知食材可能欠妥,你说堵心不堵心?
此番“中招”的厂家不在少数,奔驰、宝马、丰田,甚至一些颇为冷门的舶来品牌亦赫然在列。
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有的缘于空调渗漏,有的肇因电线虚接,还有的则归咎于零件品质堪忧。
目睹此情此景,我脑海中登时浮现出一个念头:当下的车企,究竟是何故?
造车的基准线,莫不是每况愈下?
不乏有人会说,召回是桩善事啊,说明车企有担当,敢于直面错误。
这话听着固然不谬,但细忖之下,总觉有失妥帖。
汽车终究不是寻常物件,而是关乎人身安危的交通工具。
若然总是秉持着“先推出市场再说,出了问题再召回”的做派,那岂不是有些倒果为因?
易地而处,站在车企的立场,他们自然也有其难言之隐。
眼下汽车行业的角逐如此激烈,新车款层出不穷,巴不得一年迭代好几轮。
为了攻城略地,压减成本,加快生产节奏,或会在某些环节上有所疏忽。
这好比一场竞速游戏,稍有不慎,便会倾覆。
然则,消费者亦非愚氓。
你今朝召回一回,明日召回两回,后日再来一次,纵使你姿态再谦和,服务再周到,消费者也会对你的品牌丧失笃信。
终归,谁也不愿购入一辆随时可能引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坊间认知相左,汽车召回并不仅仅是车企的单方责任,亦牵涉到监管部门的监察力度。
倘若监管部门能够更严苛地把关,加紧对汽车制造的督导,或许便能在源头上减少召回的发生。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车企的“良知”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譬如说,汽车行业的准入阈值是否过低?
对车企的惩戒力度是否欠奉?
这些命题,都需要我们审慎思量。
更进一步说,这背后实则也映射出一种社会心态。
在追逐效率和速度的当下,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折损了一些质量和安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更看重社会责任?
遥想那些被召回的车辆,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样本,警醒着我们:缓一缓,稳一稳,方能行之更远。
质量,恒久是产品的命脉。
这不单适用于汽车行业,也适用于其他行当,甚或适用于我们的人生。
此番召回风波,或许能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一记警钟。
希冀车企们能够真正正视产品质量,将消费者的安危置于首位。
莫要等到酿成大祸,才想起临渴掘井,届时,恐怕为时已晚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