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这回算是小马失蹄,新出的纯电SUV i8,原本吆喝的百公里耗电量是13.4度,没承想,转眼间自己就改口,认领了14.6度的“实耗”。
这凭空多出来的1.2度,单看不起眼,可搁在动辄几百公里的续航版图里,那可就不是闹着玩儿的了。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颇有嚼头。
理想最初祭出“电池容量/CLTC续航里程”这套算法来背书,结果被眼尖的博主给“抄了家”,指出这算法有水分,跟官方盖章的数据对不上号。
理想那边也算干脆,直接认领了bug,坦言宣传海报上的算法“不合规矩”,容易让用户产生偏差,然后赶紧“回炉重造”。
乍一看,这就像是场微不足道的计算失误,理想也认栽了,态度还算端正。
可要是深究起来,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恐怕不止浮在水面上的这些。
咱先聊聊这个耗电量。
对于电动车而言,耗电量就跟燃油车的油老虎一样,是消费者心心念念的指标。
耗电量低,意味着更省银子,跑得更远,谁不想占这个便宜?
理想这次“自曝家丑”,虽然及时更正了,但多少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想把数据打扮得更光鲜,好博人眼球?
要知道,现在新能源车这块“蛋糕”,各家都在抢。
车企们铆足了劲儿拼技术、堆配置、卷价格,恨不得把自己家的车吹成“六界独尊”。
在这种氛围下,稍微“美化”一下宣传,似乎也成了行业里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可问题是,消费者也不是吃素的。
你广告打得震天响,真金白银掏回去一开,发现货不对板,那信任这玩意儿,可就碎成渣渣了。
理想这次的事件,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数据可以修饰,但节操不能掉。
再往深处扒拉,理想这回的“滑铁卢”,也暴露出新能源车行业在数据标准上的一些“盲区”。
你看,同样是CLTC工况,不同的计算方法,整出来的结果千差万别。
那消费者到底该信谁的?
车企又该拿哪一套来招徕顾客?
这确实是个值得咂摸的问题。
有人说,理想这次是“营销翻车”,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场无关痛痒的“技术性调整”。
但在我看来,这事儿的重点不在于评判对错,而在于引发反思。
理想也好,其他车企也罢,都应该好好掂量掂量,如何在追逐技术革新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坚守对消费者的诚信和敬畏。
归根结底,汽车这玩意儿,是用来驰骋的,不是用来吹嘘的。
与其挖空心思地在数据上做,不如脚踏实地地把产品打磨好,把售后服务做好,让消费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的诚意。
这事儿也让我联想到,现在大伙儿买东西,都喜欢扒拉各种测评、各种攻略,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商家给“套路”了。
消费者越来越门儿清,车企也得跟着“进化”,不能再抱着老黄历,用陈词滥调来忽悠人了。
平心而论,理想这次的危机公关做得还算及时,发现问题立马认领并修正,也算是展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但愿这次“意外”能让理想吃一堑长一智,往后在宣传上更加审慎,更加透明,也希望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能更加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用户体验。
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