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遇高温危机!南方车主吐槽:一热就趴窝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占有率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遥遥领先”的姿态。

然而,当盛夏的滚滚热浪席卷南方大地,持续不退的高温天气,却给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烤”验。

许多车主发现,自己平日里引以为傲的电动座驾,在烈日之下仿佛变了一副模样,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速度明显变慢,甚至遭遇充电桩限电的尴尬。

国产新能源遇高温危机!南方车主吐槽:一热就趴窝-有驾

一时间,“一热毁所有”的抱怨声在车主群体中弥漫开来,人们不禁要问,技术先进的国产新能源车,为何会被连续的高温天气“打败”?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理和困境?

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深入探究电动汽车本身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技术特性。

与人们普遍的认知不同,动力电池并非一个简单的储电容器,而是一个精密且敏感的电化学系统。

它的工作效率和寿命,与工作温度息息相关。

绝大多数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在20℃至30℃之间,在这个“舒适区”内,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平稳有序,能效最高。

然而,一旦环境温度急剧升高,尤其是在夏季暴晒后,车内及电池舱的温度轻易就能攀升至50℃以上,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高温会像催化剂一样,急剧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不仅会导致能量在无形中损耗,更严重的是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逆的负面反应,比如电解液的分解、正负极材料结构的老化,以及“析锂”现象的加剧。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电池的有效容量永久性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续航“缩水”。

国产新能源遇高温危机!南方车主吐槽:一热就趴窝-有驾

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安全,每一辆电动汽车都配备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它就像电池的“贴身保镖”。

当BMS监测到电池温度过高,超出安全阈值时,便会立即启动保护机制,主动限制充电电流和功率,以强制手段为电池降温,防止因温度持续升高而引发热失控,也就是俗称的自燃风险。

因此,车主们在高温天气下遇到的充电速度骤降,并非是充电桩或车辆的故障,恰恰是车辆智能化安全系统在尽职尽责地工作。

此外,夏季行车必不可少的空调系统,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耗电大户”。

为了将车内温度从灼人的四五十度降低到舒适的二十多度,空调压缩机需要高负荷运转,其消耗的电量远超人们想象。

一边是电池因高温性能下降,另一边是空调持续高耗能,两相叠加,使得电动车在夏季的实际续航表现与官方标称的理想续航值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有车主反映,标称续航500公里的车,在夏天开着空调跑高速,实际能跑过300公里就已经算是不错的表现了,这种“续航打骨折”的体验,无疑加剧了车主的里程焦虑。

如果说电池本身对高温的敏感是内因,那么夏季用电高峰期电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则是导致充电难问题的严峻外因。

去年夏季,四川成都等地因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充电站被迫限电甚至关停的场景,依然让许多车主记忆犹新。

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矛盾: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现有的城市电网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大规模集中充电需求的准备?

国产新能源遇高温危机!南方车主吐槽:一热就趴窝-有驾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

可以设想,在炎热夏日的午后或傍晚用电高峰,当成千上万的家庭开启空调,工业生产线正常运转,再叠加数百万辆电动汽车同时接入电网进行补能,其瞬间产生的电力负荷是极其惊人的。

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的电网调度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当总负荷超出电网承载极限时,为了保障居民生活和重要工业的用电,对部分商业充电站实施临时性的“有序用电”或限电措施,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这就给依赖公共充电桩的纯电车主,特别是网约车司机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运营困境。

他们当初选择电动车,看中的是其远低于燃油车的运营成本,但高温限电的现实,却让他们陷入两难。

要么忍受酷热不开空调,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

有司机无奈地表示,宣传中百公里十来块的电费确实诱人,可一到夏天,充电排队、充电限速,甚至找不到可用的充电桩,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急剧上升,算下来并不比开燃油车划算。

同时,露天充电站糟糕的充电体验也备受诟病,车主们顶着烈日,手握被晒得滚烫的充电枪,不仅身体备受煎熬,心理上也充满了对安全的担忧。

面对这场夏日“烤”验,从车主到产业,各方都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国产新能源遇高温危机!南方车主吐槽:一热就趴窝-有驾

对于广大车主而言,一些简单实用的“自救”措施正在被广泛采纳。

例如,利用夜间进行充电,此时不仅气温较低,有利于电池健康,还能享受到价格更为低廉的谷时电价,一举两得。

尽管可能需要深夜下楼拔枪,但经济上的节省和对电池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

选择地下停车场或带有遮阳棚的充电站,也能有效避免车辆暴晒,从源头上为电池“降温”。

此外,像前挡风玻璃遮阳板这样的小物件,也能显著降低车内温度,对稳定续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则有赖于车企的技术进步和电网的智能化升级。

车企方面,除了在宣传中更真实地披露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续航表现,更核心的在于持续研发和应用更高效的电池热管理技术。

例如,先进的液冷系统可以在高温环境下更有效地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区间。

而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进的智能电网建设和“有序充电”技术的应用,则被视为解决未来充电矛盾的关键。

所谓的“有序充电”,就是通过智能系统,根据电网的实时负荷,像一个聪明的“交通警察”一样,合理调度区域内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与功率,削峰填谷,在满足车主充电需求的同时,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虽然目前这些技术的覆盖范围还相对有限,但它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毕竟,当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主力出行工具时,确保其在任何季节都能获得稳定、便捷的补能服务,是整个行业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