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造车,这出戏码,有人在台上唱得花团锦簇,有人在台下黯然退场。
瞅瞅今年头四个月的销量榜,活脱脱就是一部“冰与火之歌”。
挤破头皮进了前二十,结果呢?
只有那么零星几家,磕磕绊绊地迈过了10万辆的门槛。
理想那架势,仿佛开了外挂,一骑绝尘,把其他玩家甩得老远。
小鹏紧随其后,鸿蒙智行、零跑、小米也算勉强守住了阵地。
可再往下溜一眼,腾势即便排到第九,销量也才那么一丢丢。
至于哪吒、极石,直接跌到尘埃里,这落差,简直是云泥之别。
一幅光秃秃的现实图景就这么摆在眼前:想在新势力这条赛道上混出个人样,可不是闹着玩的。
理想的领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增程式这条路,加上对用户痛点的精准狙击,让它在早期就圈了一大波死忠粉。
但细细咂摸,理想的领先优势也在慢慢消磨,同比数据略微下滑,这预示着什么?
说明这市场,卷得简直没天理了,想躺着把钱挣了,那是痴人说梦。
小鹏能蹿到第二,说实话,有点出乎意料。
毕竟之前也经历过一些不大不小的风波。
可人家愣是用技术革新,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这块的死磕,硬是在夹缝里蹚出了一条活路。
完成了全年目标的34%,这数据忒能说明问题了,只要找准方向,付出总归会有回报。
鸿蒙智行,更像个别人家的优等生。
传统车企转型,很多人觉得难如登天,但鸿蒙智行就用行动力来告诉你,只要敞开怀抱拥抱智能化,就能枯木逢春。
这背后,既有华为的技术加持,也有传统车企的积极蜕变。
小米汽车,天生自带主角光环,一入场就搅动一池春水。
纵然最近口水仗不断,销量依旧坚挺,这又说明了啥?
说明消费者对小米这个牌子,对雷布斯这个人,还是买账的。
当然,归根结底还得靠产品力说话,要是品控掉链子,再多的情怀也撑不起场子。
10万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新势力们硬生生地隔成了两个世界。
头部玩家们大快朵颐,剩下的只能勉强糊口,搞不好连口汤都捞不着。
这种头部效应,在其他行当也屡见不鲜,譬如手机市场,譬如电商平台。
但汽车不一样,它关乎安全,关乎一家老小的出行,消费者自然会更加审慎。
腾势的处境,就有点微妙了。
定位走高端路线,但销量跟头部玩家比起来,着实寒碜。
你说它不行吧,好歹还能挤进前十;你说它行吧,离第一梯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折射出一个问题:高端这块蛋糕,不是那么容易啃的。
品牌格调、技术底蕴、服务体验,三者缺一不可。
深蓝、极氪、蔚来,这些腰部品牌,销量在4万-6万辆之间徘徊,日子也不好过。
“上不去,下不来”,用来形容它们,再贴切不过了。
上面有大佬压着,下面有后起之秀追赶,压力山大。
再往下瞅瞅,方程豹、iCAR还能勉强维持生计,阿维塔、岚图、乐道,月均6000辆上下,在生死线上挣扎。
至于哪吒、极石,基本已经偃旗息鼓,飞凡、萤火虫,更是快被市场遗忘了。
这赤裸裸地宣告,市场洗牌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没两把刷子、没鲜明特色、没持续创新的品牌,注定要被扫地出门。
瞧着这些数字,脑子里总会冒出这么一个念头:当咱们习以为常地把失败归罪于“不够拼命”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比方说,技术路线的抉择,比方说市场定位的偏差,比方说营销策略的失误,甚至还有团队内部的损耗。
汽车这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投入,不是靠PPT忽悠,也不是靠烧钱就能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技术沉淀,需要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品牌价值的积累,更需要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入微。
所以,对于那些还在泥潭里挣扎的新势力品牌来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沉下心来,好好审视自身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独门绝技。
毕竟,在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时代,没有谁能舒舒服服地躺赢。
就像跑马拉松,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你有没有足够的韧劲,坚持到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