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有12家新能源车企退出市场,2025年前五个月又有5家陷入经营困境!)
新能源车渗透率正像洪水猛兽冲闸!
(不是未来,是现在:每卖两台新能源乘用车就有一台挂着绿牌!)
想买车的都给我清醒点:你中意的牌子指不定哪天就突然消失!
(威马车主还在维权群里骂街,高合车主连售后点都找不到人了!)
新能源车的绿牌如今满大街蹿,早不是新鲜事了。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直言,目前每卖两台,必有一台是新能源车。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50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再增长37%。那些曾质疑“电动车不行”的声音,早已被销量打脸。
谁在背后猛推这股浪潮?用户的“钱包投票”最真实。油费高、保养烦、限牌严——这些油车党的日常痛点,新能源这边全给解决了。十万元出头就能买续航扎实的电车,免购置税不说,每月电费才几十块。比亚迪推出的“798”战略,让秦Plus DM-i起售价下探至8万元左右,彻底打破价格壁垒。年轻人更现实:好看、省钱、科技感强,凭什么不选电车?
但政策的手也没闲着。各大城市限牌限行政策对绿牌网开一面,上海去年直接给纯电车送上牌“大礼包”;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到2027年,明摆着告诉车企:赶紧造,市场我罩着!充电桩建设补贴、电网扩容投入,全链条都在铺路。这不是暗示,而是明示:“油车退场倒计时开始了!”
但车不是造出来就能大卖的。何小鹏表示,那些活下来的,全是“硬骨头”。别光听厂家吹智能座舱多炫、激光雷达多牛,关键在有没有真本事自己研发!理想汽车靠全栈自研的增程系统,解决续航焦虑后销量翻了三倍;蔚来自建换电站投入巨大,却成了用户死忠的理由。小鹏砸钱搞得XNGP城市智驾系统,用户反馈:“用惯了就回不去了。”技术自研,不是PPT上骗投资的虚招,是真能让你多卖车、攒口碑的硬通货!
哪些技术储备空荡荡、光靠“堆料”或“卖壳子”的品牌,脚底下就是悬崖。高合汽车曾用炫酷的展翼门刷屏朋友圈,但自研三电系统一塌糊涂,最终车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威马更惨,电池包着火、车机卡顿、软件像半成品,车主维权群至今未散。资本最现实:据行业报告统计,2024年整车企业融资额中,超过80%流向了头部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板块,剩下的只能喝风。
用户的血泪教训更扎心。社交平台上常见吐槽:“去年买的小众电车,现在APP功能停更了”“4S店关门,保养要去隔壁市”“撞坏个零件,等了俩月还没货!”品牌一倒,车就成了“数字孤岛”,再炫酷的功能也变废铁!现在买电动车,谁敢只看颜值和广告?谁不怕自己成了下一个“维权群主”?
市场整合的屠刀已经砍下去了。何小鹏提到的“70变5”虽是其个人判断,但市场确实容不下这么多玩家。吉利布局了银河、几何等多个新能源品牌,极氪则是其与沃尔沃合作孵化的品牌;长城旗下欧拉、魏牌、坦克一字排开;小米已正式下场造车,华为则通过HI模式与多家车企合作。大鱼吃小鱼是常态:去年零跑汽车获得斯特兰蒂斯集团(奔驰母公司)入股;比亚迪通过投资与合作方式,参与了易捷特的部分产能扩张。小品牌要么抱大腿,要么直接消失!
活下来的玩家玩的是效率战和成本战。比亚迪为何能把混动价格干到8万元内?自家研发的刀片电池+混动专用发动机+自建供应链,成本层层压缩!新势力也不含糊:小鹏扶摇架构下80%零件通用,新车型研发费用省了40%。连充电桩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蔚来搞换电、理想抢超充桩、特斯拉开放超充网络。服务不好、效率不高、成本压不下来?市场分分钟淘汰你没商量。
最后问问咱普通老百姓:你选车看什么?牌子响?配置高?何小鹏这话点醒我们:看它能不能活下来!那些靠模仿、拼凑、炒概念的品牌,淘汰名单上早已预定位置。现在买车前多查查品牌销量排名、股东背景、技术专利数量,别被花哨概念忽悠瘸了!当市场只剩几个巨头时,你希望手握的是有生命力的科技产品,还是随时变“废铁”的定时炸弹?
评论区说说,你买的车,五年后牌子还在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