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一个平常周末,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汽车4S店外挂起了停业公告,曾经熙熙攘攘的展厅冷清得让人意外。据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仅7月初第一周,全国就有80家汽车经销店铺宣布关闭,这一数字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35%。这些店铺中,有65%是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另有35%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店。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经销商大面积关店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汽车经销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根据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全国汽车经销商平均库存周期已达到58天,远超45天的警戒线。更令人担忧的是,有42.3%的经销商表示当前资金链紧张,其中15.7%的经销商已面临断裂风险。经销商生存状况指数(DSI)降至2019年以来的最低值,仅为41.7。
传统4S店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步履蹒跚。以往,经销商主要通过新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和金融服务四大业务板块获利。然而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新车销售毛利率已降至1.8%,相比2023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日系品牌4S店负责人表示:"卖一台车的利润抵不上一个月的店面租金,如果不是靠售后服务支撑,早就无法维持了。"
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销量为649万辆,同比仅增长0.8%,市场增长几近停滞。其次,各大厂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加大终端优惠力度,直接压缩了经销商利润空间。据乘联会调查,2025年6月国内主流车企平均终端优惠达到了出厂价的15.3%,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第三,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和利润结构。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180万辆,市场占有率升至28.7%。而新能源车企多采用直营模式,传统经销商渠道价值被大幅削弱。
互联网直销模式的冲击尤为明显。以某国内领先电动车企为例,其95%的订单来自线上渠道,线下门店主要承担展示和交付功能。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使其销售费用率仅为传统4S店的三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合资品牌也开始尝试直营模式,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库存压力是压垮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位华东地区某德系品牌经销商透露:"工厂不断下达销售任务,我们不得不大量提车,但市场需求跟不上,资金全部沉淀在库存里。"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汽车经销商库存总值约为8750亿元,同比增长12.3%。庞大的库存不仅占用资金,还产生高额的仓储和管理成本。
金融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因素。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汽车金融公司普遍收紧了对经销商的授信额度,平均下调幅度达20%。同时,批发融资利率从之前的年化5.8%上升至7.2%。一家中型经销商集团财务负责人表示:"仅利率上升这一项,就让我们每月多支出近百万元的财务费用。"
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85%的消费者在购车前会通过互联网查询车型信息,73%的消费者会在多个平台对比价格,实体店已不再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超过60%的购车者会为了更低的价格而放弃就近购买的便利。
行业集中度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前十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3.7%,比2023年同期提高了5.8个百分点。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经销商集团通过规模效应和多品牌运营,在这场生存危机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经销商由于资金、规模和品牌等多方面劣势,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疫情后期政策退坡效应也开始显现。2023年至2024年间,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包括购置税减免、补贴以及限购放宽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然而,随着这些政策陆续到期,市场正在回归常态。据机构预测,政策退坡将导致2025年下半年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至6%。
面对困境,一些经销商开始积极转型。位于深圳的某豪华品牌经销商将原有4S店改造为集车展、咖啡、精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活方式中心,月均客流量提升了43%,非整车销售收入占比从8%提高到了21%。还有经销商尝试发展二手车评估、汽车金融等高毛利业务,以弥补新车销售利润的下滑。
数字化转型也成为许多经销商的选择。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在数字化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同比增长了37.6%。通过精准营销、智能库存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手段,部分经销商成功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客户转化率。
汽车厂商也在调整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某日系品牌从2025年初开始实施"合伙人计划",降低了经销商开店的资金门槛,同时允许经销商参与产品定价和营销决策。这一举措使该品牌新增经销商数量同比增长了15%,逆势扩张。
专家认为,汽车经销行业的洗牌将持续一段时间。北京某咨询机构汽车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底,全国汽车经销商数量可能减少10%至15%,但这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他同时指出,未来成功的汽车经销商将不再是简单的"卖车人",而是汽车生活服务的提供者。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经销商大面积关店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变革。一方面,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另一方面,新能源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场变革中,适者生存的法则显得尤为残酷。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乐观。截至2025年6月,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38辆,与发达国家500-800辆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汽车消费升级、换购需求和农村市场潜力都将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汽车经销商的困境是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成熟期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调整优化的必经过程。那些能够顺应潮流、积极转型的经销商终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所言:"冬天已经来临,但并非所有人都会被冻死,关键是你是否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80家店铺的关闭或许只是开始,但这也预示着行业新秩序的建立。对于消费者而言,经销商的优胜劣汰最终将带来更好的购车体验和服务质量;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这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蜕变。
你对汽车经销商当前面临的困境有什么看法?作为消费者,你更倾向于传统4S店还是新型直营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购车经历和对汽车销售模式的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