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王传福在重庆汽车论坛上的那番话,真是让我感慨良多。你说,合资的市场份额在逐年缩水吗?看目前的局面,合资车企仿佛一只疲惫的老马,慢慢被后起之秀甩在身后。尤其是新能源车榜单上,要不是比亚迪和一些国产品牌在拼命冲刺,合资的牌面早就被甩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自己之前也翻了下笔记,去年中国品牌新能源销售占比已经超过40%,其中比亚迪占了将近一半。反观那些合资品牌,销量前30几乎看不到几辆合资车的影子,很多都是国产。甚至有人说,合资车在新能源时代的躺平大概是长久的策略,想靠工具箱里那些旧方案混过去。
说到降价,也是真的,9月份的大促,广汽本田、北京现代的车型平均折扣都逼近三成。轩逸经典一度降到六万多,售价越来越贴近白菜价。可奇怪的是,降价后销量没明显回升。相反,像比亚迪秦PLUS不降反升,技术过硬、续航给力。这个现象我早有预料,但又被市场的套路打得有点晕。要说,降价是合资车企的无奈,偏偏它们却把利润逼到谷底,品牌形象也被一一拉低。结果嘛,还不如原价卖出一辆车。
这时候,不得不提,合资的减配动作也不少见。其实我觉得这个还挺保险的——表面上看得很‘诚恳’,但实际到材料和配置那儿,省料省得毫不手软。有个朋友修车,总说:这车散热风扇比原装的小一半,刹车片也比之前少几毫米。安全部件一缩水,消费者买的不就误打误撞成了试验品。芯片缩水、结构偷工减料,这些都让我觉得,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比亚迪的牌子不一样。它把资源牢牢放在技术创新上。记得有次我看资料,热效率的提升能直接转化成油耗的降低——其实差不多算,节油3%左右。虽然没细想过是不是夸大,但我估计,百公里成本能省个几块钱,对家庭用车来说,也不算小数目。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辆比亚迪在街头的行车画面。那天晚上,下班匆匆,灯光下车身反光很亮,然后一个小孩指着它说:爸爸,快看,那辆车好酷。这也让我多想了半天。合资品牌的设计,确实还在用成熟老套路,但标签式的高端在哪儿?就算是神龙、丰田,也只是表面光鲜,里面的结构和芯片品质,跟国产比,差距确实不小。
技术发展上的差异更是显著。主题转到混动技术,这是硬碰硬的比拼。自主品牌每年都在升级,发动机热效率从35%升到40%以上,觉得自己能别么快?而合资品牌还在固守过去的保留期。本田和丰田那套混动,几年都不愿动一下,怎么跟比亚迪的技战术突击相提并论?
我还记得,智驾系统的事情。比亚迪的智能辅助对于国内复杂路况适应得非常早——小区里的三轮车、慢悠悠的电瓶车,经常让合资的系统懵圈。我试过一次,模拟在重庆的老城区行驶,那个识别能力让我意外,能认出狭窄弄堂、加油站门口的包裹车,还是挺给面子的。合资品牌的智驾就会迷路,有时一个弯道就罢工,然后驾驶人还得自己主动干预,整个体验就差那么一点意思。
合资的决策太慢,效率低。这个我真心感受深刻,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个工程师说:我们改个新功能,通常要一两年。等等等,要想做出个新车型?起码得两到三年,赶得上长跑。中国自主品牌则是快刀斩乱麻,一年能搞出好几款新车。
不要误会,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有人说,合资的品牌效应还在,毕竟洋品牌在某些技术和渠道上有天然优势。可这些优势,放在快节奏的中国市场,能坚持多久?我猜,没细想过,但或许它们也在焦虑: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转型点?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到底看重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国产车看起来不那么洋气、牌子不够高端,但油耗、配置、体验都更贴心。提个题外话:你们知道吗,去年我了解的一个油车,最高配置的中型车,百公里油耗控制在6升以下,售后保养也便宜得惊人。不像合资车,动力和油耗差不多,保值率却低了不少,大概?我猜的,没有硬数据。
最让我诧异的是,新能源车的未来还在布局,技术为王的原则越发明显。懂车人都知道,没有硬核技术,怎么站得住脚?比亚迪靠的不是卖洋品牌,而是真干实事。这股力量到底能不能一直保持?我觉得这个,留给了未来的答案。
说到不禁在想:再过几年,合资车还能靠着洋牌子混得过关吗?或者,差距就真的那么难超越了吗?哪怕只是中一块片巧克力的细节,都让我觉得,汽车的未来真的是技术+本土化的天下。
要不,你们觉得,真要让合资重新振兴,最关键的?是不是他们要从决策效率、技术革新和本土适配这几个方面下手?这问题,挺有趣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