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鼎沸的蔚来展厅,空气里飘着新车皮革与消毒水的味道。
销售员的步伐从容,手指点在触控屏上,“这周订单又破万了。”他低声说,仿佛怕惊扰了什么重要的秘密。
远处的灯光下,一辆ET9静静陈列,价格标牌上的数字超76万,像一枚冷冽的证据——它不是用来卖给多数人的。
如果你是那个被销售员递上一杯咖啡的人,会不会在心里盘算:“这车到底是用来给谁看的?”或者,“这么贵的东西,难道只是一面旗帜?”旁边的家长带着孩子,孩子问,“爸爸,这车为什么这么贵?”爸爸露出不太能解释的微笑。
这种问题,比“为什么月亮会圆”更不好回答。
回到案发现场——准确地说,是中国新势力车企们的“战场”。
最近一周,蔚来卖出去一万辆车,小鹏、鸿蒙智行、零跑等也差不多,各家都没能一骑绝尘。
曾经靠某一款爆品冲销量的打法,如今失去了魔力。
大家都明白,拼单一车型早就不够看了,得比谁的体系更坚实,谁的“后链条”更长、更细密。
把蔚来拆开看,像是手术刀下切开的三层蛋糕。
主品牌走高端路线,ET9定价超过76万,这不是给大众买菜用的,更像是用来敲门,敲那些劳斯莱斯、宾利们的门。
你问它要销量?
不如问它要“气场”。
真正撑起账本的是ES6和EC6,这些车在路上能随处见到,利润也主要靠它们。
至于ES8和ET7,价格高、地位高,主要任务是守住蔚来的“脸面”。
这事就像明星出席红毯,穿的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但你不能没有。
再看蔚来的“副业”——乐道。
这家伙比主品牌务实多了,L60起步价十四万九千九,一招电池租赁,价格门槛一下子拉到跟比亚迪海鸥、五菱星光差不多的水平。
但乐道不止卖便宜,还卖“聪明”:换电和智能座舱,让用户觉得花得值。
它的L90则摆在二十六万多的位置,没去跟谁直接硬碰硬,而是打理想L7、小鹏G9用户的“心眼”,不比便宜,比谁更聪明、更宽敞。
说到电池租赁,BaaS模式已经成了蔚来的杀手锏。
现在有大约65%的蔚来车主选择电池租赁服务,买车时不用一次性把钱包掏空,后续的服务也顺势捆得更紧。
蔚来已经在全国建了三千多个换电站,把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节点都连起来。
这种模式下,乐道能把车价压得低,靠的是“长期分期”,不是一锤子买卖。
如果现实是侦探小说,那BaaS就是藏在合同里的隐形条款——一开始不痛不痒,时间久了,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长期“绑定”。
此时萤火虫还在幕后踱步,这款车还没正式亮相,但定位已经很明确:小型车,城市通勤、个人代步。
大概率会和比亚迪海鸥、长安Lumin抢一块蛋糕。
不同的是,它不打算自建销售渠道,估计会借助乐道的网络,一条龙下探。
乐道守住家庭用户,萤火虫主攻年轻人和短途出行。
这像是侦探故事里的“双线调查”,一个查家庭,一个查单身,最后汇合在总账本上。
蔚来这家公司的操作,不像传统车企那样“高低配一刀切”,而是像在搭建一个平台,每个品牌对应不同场景。
用手机圈的话说,就是“旗舰机撑门面,中端机冲销量,入门机吸引新客户”。
不是比谁更强,而是比谁能让更多人进门,谁能做全场景覆盖。
它在造车这事上,玩的是“整体解决方案”,不是单点突破。
如果我得亮出个人观点——不煽情、不站队,只说一件事:蔚来的打法,更像是一次“体系实验”,试图用平台思维把造车这件事做成一门长线生意。
高端车型不是用来赚钱,是用来证明自己“有资格”。
中端和低端,是为了让更多人入门,留住用户。
BaaS和换电站,是为了把用户“牢牢绑在系统里”,减少流失。
这种“用户生命周期运营”在手机圈、互联网圈都见过,但落到车企这里,成了新势力们的差异化武器。
细看蔚来的“证据链”,每一步都带着逻辑:高端车型——品牌形象和技术力,主流车型——利润来源,入门车型——市场扩展,电池租赁——绑定用户,换电站——服务闭环。
每一块拼图都不是单独的爆点,而是环环相扣。
如果说传统车企是“卖了就完”,蔚来要做的是“卖了只是开始”。
用户买车,不是买完就走,而是被系统捆起来,一点点接受后续服务。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BaaS模式看着美好,背后其实是把未来的“服务费”提前锁定。
65%的用户愿意租电池,但后期服务和运维压力也会逐渐显现。
三千多个换电站,铺得再密,也有可能遇到闲置、维护、升级等问题。
如果哪天电池技术发生重大突破,这些巨大的换电资产可能变成“遗产”——既是护城河,也可能是包袱。
乐道那种“低价抢人”的做法,在短期看有效,但长期是否会压低品牌价值?
萤火虫借道下沉,能不能真接住年轻人,还是沦为渠道的“陪跑”?
这些问题都是未解的谜团,就像侦探故事里的最后一页,总留下一点悬疑。
说到这里,不免自嘲。
职业病让我总想看清所有证据链,但市场从不按剧本走。
蔚来拼体系,小鹏、零跑、鸿蒙智行各自有招,谁也不是傻子。
拼的是耐力,不是速度。
产业进化很像法医验尸,表面看着新鲜,内部早已潜伏着各种变化。
有时候,用户选了BaaS,是因为钱包薄;有时候,选高端,是为了朋友圈炫耀。
人性的复杂,比电池管理系统还难调校。
黑色幽默也不是没机会。
比如蔚来的高端车型敞亮上市,价格比劳斯莱斯还贵,最后被“高仿”用户在小红书上戏谑:“买它还不如买个真劳斯莱斯。”乐道的低价让购车群体一阵骚动,但第二年续费服务时,大家发现钱包瘪得更快。
萤火虫没亮相就被用来做段子,“能不能像真萤火虫一样自己发光?”
到故事结尾,我不会给确定答案。
蔚来的平台化布局,是一次系统级实验,成败还未可知。
新势力们正在拼耐力,用户却在用脚投票。
你说这是技术革命,还是服务捆绑?
是用户自由选择,还是被“体系”温柔地拴住?
如果你正好在展厅里,对着一辆蔚来新车发呆,不妨问问自己:你是真喜欢这辆车,还是喜欢被一整个体系承接?
你是在选车,还是被系统选中?
也许下一个决定,才是这个侦探故事的真正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