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这次AI DAY发布会现场,气氛有点像推理剧开场。
灯光打得足,舞台上铺满未来感,一阵机械臂挥舞之后,主持人用标准的“硅谷腔”宣布:“我们不仅是造车的,我们是具身智能的引领者。”台下的掌声像是提前录好,短暂、克制,却也带着一丝不确定。
你要是仔细观察,能发现前排的投资人嘴角有点抽搐,身后坐着的车主则低头刷着社交媒体,偶尔抬头,眼里满是“这和我有啥关系”的困惑。
假如你是车主,会不会在心里嘀咕:“我来买辆车,怎么感觉进了漫威总部?我本来求的是稳妥通勤,现在只剩未来畅想。”更有意思的是,现场派发的问卷里,调查你对机器人外卖、飞行汽车的期待——也许,明天你还能收到一份“来自未来的快递”,只是这快递什么时候能发货,谁也不敢保证。
把镜头拉远,小鹏的这场发布会并不算孤例。
过去两年,各家车企的发布会主打一个“宇宙级想象力”。
提到“量产”二字的,都带着点赌徒的豪气。
“地面战打不赢,干脆去天空卷一卷?”这不是调侃,而是现实。
当传统电车市场卷到“血流成河”,价格战、配置战、智驾战层层加码,小鹏的主力车型G9、G6虽然撑得住门面,却远远没到能一锤定音的地步。
真正走量的是MONA M03,靠的是滴滴遗产加极致性价比——听起来有点像二手房东转租,能赚点小钱,但还是没法坐稳大佬的交椅。
在这种局面下,“讲故事”就变成了核心战略。
资本市场不是傻子,但资本市场喜欢听故事。
你只要能把公司从“汽车制造商”讲成“前沿科技平台”,估值模型就能换个模板,市盈率也许能多加几个点。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Robotaxi这些概念,像是科技圈的“诺亚方舟”,大家都想抢个VIP船票,但谁也不敢保证船能开出去。
从经济逻辑上看,这种操作很有意思。
“预期管理”本质就是资产定价的期货游戏。
如果在现有市场没有绝对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拉高未来的天花板,制造一个没人能验证、但大家都能畅想的新赛道。
只要你故事讲得足够远、足够炫,现有的短板就能隐藏在PPT和专利申请里。
但有个小问题:“期货模式”是麻醉药,药效总会过去。
小鹏是“汽车期货”玩家中的老手。
回想一下当年P5上市,宣传的“车载影院”、“全场景自动辅助驾驶”,提车那一刻,真正能用的功能还停留在广告片里。
后续靠OTA慢慢升级,但等到功能上线,早就不是独家,友商已经卷出新花样。
这套模式的精髓在于:把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丢给了早期用户。
你花的钱买到的不只是车,更像是“陪公司成长”的船票。
一次两次,大家愿意为梦想充值。
次数多了,发现自己手里的车成了旧平台,承诺变成了“下代才支持”,心里的火气也就慢慢腾起来了。
说到底,这跟恋爱套路有点像。
每一个技术路线都说是“真爱”,每一个新功能都许诺“陪你到老”,但技术迭代太快,老用户总是先被抛下。
这不是说小鹏故意“渣”,只是行业本性如此。
进步太快,旧承诺就像是年初的健身计划,过了三个月,谁还记得?
其实,行业大家都是明白人。
产品力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你PPT画得再炫,不如直接让产品落地。
比如小米SU7,发布前大家争议不断,真车一到,配置和价格一摆,质疑声也就消散了不少。
市场不是没有想象力,但钱包和耐心不会为未来无限续杯。
“没有兑现的承诺,再远的星辰也变成了迷雾。”车企要的是订单,不是点赞。
如果再推演细节,车企“期货模式”会带来几种后果:
品牌信用风险加剧。
一旦老用户觉得自己被“技术迭代”甩下,口碑会快速下滑,尤其是智能化升级本就有技术壁垒,欠下的“软件债”,不是发个补丁就能还的。
研发与交付节奏失衡。
为抢占新赛道,资源倾斜到“未来方向”,现有产品支持和维护跟不上,用户体验就成了牺牲品。
资本市场短期兴奋,长期焦虑。
故事讲得再好,终究要靠业绩兑现。
科技股可以靠预期涨一波,但终究要回归现金流和销量。
当然,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也不是对“画饼”全盘否定。
毕竟,没有想象力的公司,最后都成了代工厂。
但想象力和兑现力是两个指标,前者能让你在资本市场加分,后者才是能让你在用户心中站稳。
小鹏们想做“钢铁侠”,无可厚非;只是别到最后,用户变成了“钢铁侠剧里的路人甲”,只配站在路边看飞行汽车飘过。
说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句,作为一个常年蹲在汽车圈看技术发布的“老法医”,我见过太多“超前概念”,有些真的像X光片上的“影像”,看着酷炫,落地时却只剩一堆模糊的斑点。
行业喜欢讲未来,用户只认现实。
这种“矛盾综合征”,其实也挺符合人性:我们都想追逐新的可能,但都害怕被旧承诺遗忘。
再回到现场,发布会结束后,工程师们收拾设备,市场部赶着发通稿,后台统计着媒体热度。
车主们则各自散场,打开手机约车准备回家。
那一刻,舞台上的“具身智能”仿佛和堵在高架上的现实有了更鲜明的对比。
你说,科技改变生活,可生活本身却总是拖着科技回归地面。
最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未来餐券”?
是选择为梦想充值,期待有朝一日兑现?
还是只认当下,拒绝为期货买单?
也许答案并不绝对。
每个消费者都会在现实和愿景之间找自己的平衡点。
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钱包和耐心,都不会无条件为未来兜底。
车企可以仰望星空,但脚下的路,还是要自己一步步走。
下次再有发布会,你会相信哪一个未来?
你会为哪一张“未来餐券”买单?
还是,你已经把“餐券”折成了飞机,放飞在办公室的窗台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