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位曾经在新能源行业中风光无限的老大哥,如今似乎也陷入了成长的烦恼。曾几何时,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车和电池业务双轮驱动,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市值动辄冲击万亿。然而,从近期的财报来看,光鲜的外壳下,亏损的阴影正逐步显现,特别是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32.6%,让人不禁为其未来捏把汗。
先看几个核心数字,三季度比亚迪营收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上涨13.8%,扣非净利润136亿元,也依然保持10.4%的增幅。但乍眼一看,毛利率18%,净利率仅4.3%,这盈利水平,和“邻居”宁德时代比,可谓惨不忍睹。细究原因,无外乎是当前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所致。
“内卷”这个词用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简直不要太合适。你看,今年打得最响的就是价格战,原先二十几万才能买台不错的电动车,现在十几万就能入手。价格战固然吸引了用户,但也在狠狠啃食企业的利润蛋糕。国金证券的报告点破真相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同比下滑约3200元,降幅高达33.7%。这么摊下来,多卖车不一定多赚钱,利润反而在逐渐变薄。就好比开一家沙县小吃,不是所有人都能赶上顾客排队到门口赚得盆满钵满,有时候开分店更多也是“薄利多销”甚至赔本赚吆喝罢了。
再来看比亚迪的另一个业务——手机代工。本以为这个业务会成为“铁饭碗”,毕竟它不仅代工iPhone,iPad,还包揽了华为Mate系列、小米12S等多个品牌的产品。然而,事实总是骨感的,全球经济承压让消费者变得更“抠门”。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几乎躺平,仅只涨了0.1%,而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连整个行业的二季度同比出货量都萎缩了4%。试问,这样的大环境,难道不是给本就利润下滑的比亚迪再补了一刀?
当然,作为行业巨头,比亚迪在储能领域也不是“吃瓜”的角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光伏储能业务同比增幅高达95%,海外市场签约量更是增幅150%以上。然而,储能业务的营收占比现阶段还小得可怜,根本无法挑起公司利润的大梁。归根结底,比亚迪这艘“巨舰”的方向盘仍握在新能源车业务的手中。
话说回来,比亚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写照。随着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接下来的扩张空间显然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乐观。产业的“天花板”似乎就在不远处,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可能成为行业的主旋律。那些高喊“长期看新能源牛市”的人,或许也该好好琢磨一下了。
更何况,比亚迪的估值表现早已开始趋于理性。一方面是竞争的加剧与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逐渐饱和,未来增长的大旗或许得交给出口和国际市场。无论是市值、估值,还是利润率,比亚迪都貌似要迎来“慢下来”的一段,喘口气也好,反思一下未来方向。
问题来了,未来的比亚迪还能否重现昔日的“王者风采”?在新能源车动能减弱的背景下,储能能否成为真正的业绩支撑杆?我们不妨冷静思考,对于渐趋成熟的龙头企业,低调增长或许才是真的永恒命题。腰椎间盘不突出,行业才步步高升;利润不缩水,车企才能长远前行。比亚迪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