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巨亏46亿美元,2027年前裁员两万人还能复兴吗?

日产这艘老船,又搁浅了。

你可能觉得有点恍惚,毕竟这几年车圈儿风云变幻,日产的存在感着实稀薄。

但这次,人家可是实打实地亏了46个亿美刀,还盘算着到2027年把两万号人给“优化”掉,挥泪斩七家“现金牛”。

日产巨亏46亿美元,2027年前裁员两万人还能复兴吗?-有驾

这可不是挠痒痒,而是下了狠手的“病危通知”。

话说回来,日产也算是个“痼疾缠身”的主儿了。

九零年代末就曾险象环生,好不容易靠着卡洛斯·戈恩这尊大神拨云见日。

可谁承想,戈恩自己后来也崴泥了呢?

2018年他锒铛入狱,日产内部那些陈规陋习、联盟之间的龃龉,就跟暗雷似的,一颗颗埋下了伏笔。

新冠疫情,充其量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罢了。

去年底,眼瞅着苗头不对,日产赶紧启动了“应急预案”,又是要削减产能,又是要精简冗员。

可问题是,来势汹汹,去如抽丝。

这点儿小动作,压根儿不够看。

当时甚至还传出要跟本田“联姻”的消息,结果呢?

今年二月,直接官宣告吹。

然后,就是临阵换帅。

日本人内田诚,让位给了墨西哥人伊万·埃斯皮诺萨。

这位仁兄走马上任后,也没能点石成金,只能在“降本增效”这条窄道上狂奔。

日产巨亏46亿美元,2027年前裁员两万人还能复兴吗?-有驾

这才有了眼下这波更大规模的裁撤和关厂计划。

两万人的数字,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

要知道,这可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背后牵涉的是无数家庭的饭碗。

而且,要关的可是七家工厂!

这七家工厂星罗棋布在哪里?

又会对当地的经济命脉造成何种冲击?

这些问题,光想想就让人脑壳疼。

日产对外宣称,这般刮骨疗毒是为了在2026财年转亏为盈。

但问题是,单靠“开源节流”就能药到病除吗?

咱换个思路琢磨琢磨,日产这几年卖得咋样?

好像也没啥横空出世的爆款吧?

再说了,现在新能源车这么吃香,日产在这块儿又有什么能拿出手撑场面的硬货?

与其说是“成本杀手”,倒不如说是“创新乏术”。

一个颇堪玩味的细节是,日产现在攒了个三百人的“智囊团”,专门攻坚克难,研究怎么省钱、怎么提高周转效率。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像《让子弹飞》里,师爷绞尽脑汁,盘算着怎么把鹅城的税收到九十年以后?

日产巨亏46亿美元,2027年前裁员两万人还能复兴吗?-有驾

当然,日产也在未雨绸缪。

他们计划到2035年,把车型结构梳理清晰,平台数量也精简一番。

新车型的研发周期也要提速。

而且,还钦点了几个战略要地:美利坚、东瀛、中华、欧罗巴、中东和墨西哥。

不过,实话说,这些盘算听起来都挺“稳妥”的,但总感觉少了点“灵气”。

在这个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光靠勒紧裤腰带,真能让日产再攀高峰吗?

与坊间传闻相左,日产的窘境,或许并非全然归咎于疫情或者戈恩事件。

更深层次的症结,或许在于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时,显得有些步履蹒跚,顾虑重重。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将症结归咎于外因时,是否忽略了日产自身在战略上的瞻前顾后?

说白了,日产眼下遭遇的,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赤字,更是对未来信心的迷茫。

它亟需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重拾消费者的青睐。

这可不是裁汰冗员和关闭厂房就能一蹴而就的。

开篇就说了,日产是“老病号”。

但这次的病灶,显然比往昔更棘手。

能不能转危为安,就看它能不能觅得新的“灵丹妙药”了。

而这个“药方”,恐怕不仅仅是“节衣缩食”,更亟需的是破旧立新的勇气和魄力。

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固步自封,无异于饮鸩止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